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
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亦作“ 伏維 ”。1.下對上的敬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謂念及,想到。 漢 揚雄 《劇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聖之德,龍興登庸……為天下主。” 晉 李密 《陳情事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2).表示希望,原望。 唐 韓愈 《賀皇帝即位表》:“臣聞昔者 堯 、 舜 以籲嗟,君臣相戒,以緻至治……伏惟皇帝陛下儀而象之,以永多福。”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伏維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花月痕》第十四回:“萬裡長途,伏維自愛。”
伏惟是古代漢語中的敬辭,常用于臣子對君主或下級對上級的文書開頭,表示恭敬地陳述想法或提出請求。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四部分:
“伏惟”由“伏”與“惟”複合而成:
合指以謙卑之态恭敬地表達所思所請,常見于奏疏、書信,體現對尊者的禮敬(據《漢語大詞典》)。
作為表敬副詞,“伏惟”通過自我貶抑(“伏”)凸顯對方尊貴地位,屬典型的“卑己尊人”表達(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多用于正式文書開端,如:
“伏惟陛下躬聖哲之資……”(班昭《上鄧太後疏》)
此處引出谏言前先示臣節(據《文選》卷五十六)。
《漢書·晁錯傳》:“伏惟陛下即位十有五年”,以謙辭開啟政見陳述。
王羲之《雜帖》:“伏惟尊體安勝”,表達對收信人的關切與禮節(見《全晉文》卷二十二)。
唐宋祭文中常見“伏惟尚飨”,意為“恭請享用祭品”,延續至明清禮制(參考《朱子語類·祭禮》)。
現代漢語中“伏惟”已罕用,但仍在仿古文書(如祭文、碑銘)及曆史題材創作中出現,作為文化符號保留(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語義内核可類比今日“謹此懇請”“恭陳如下”等敬語表達。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及《文選》等文獻)
“伏惟”是古代漢語中的謙敬用語,主要用于下對上的陳述或請求,表示恭敬和謙卑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詞義核心
指伏地思量,用于臣子對君主、晚輩對長輩的奏疏、書信或口頭表達中,以示謙恭。
表敬功能
常見于文言文奏章或信函,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
語境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敬語體系,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拜壽褊匮不來神不怿騁姿促坐搗鼓達越登鋒履刃鍛竈杜漸除微惡錢發野飛奴非戰奉進止腹儉幹凈地幹逜慧明簡任尖酸刻薄解槖卷席而居扣眼,扣眼兒壘栅冷言熱語涼溫漫遊生物猛可裡猛毅貊布内列排廢批鳳前惡牆合峭法輕碧窮丁逑匹曲從認領軟濕三尺之木三同一片勝友受俘四人傑松根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隨手簿台禁忘形交玩索僞意吳山瑕咎響象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