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惟的意思、伏惟的詳細解釋
伏惟的解釋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
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詳細解釋
亦作“ 伏維 ”。1.下對上的敬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謂念及,想到。 漢 揚雄 《劇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聖之德,龍興登庸……為天下主。” 晉 李密 《陳情事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2).表示希望,原望。 唐 韓愈 《賀皇帝即位表》:“臣聞昔者 堯 、 舜 以籲嗟,君臣相戒,以緻至治……伏惟皇帝陛下儀而象之,以永多福。”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伏維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花月痕》第十四回:“萬裡長途,伏維自愛。”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惟的解釋 惟 é 單,隻:惟獨。惟一。惟有。惟恐。惟命是從。惟我獨尊。 但是:雨雖止,惟路仍甚泥濘。 文言助詞,常用于句首:惟妙惟肖。惟二月既望。 想,思考:思惟(亦作“思維”)。惟度(?)(思量,揣度)。
網絡擴展解釋
“伏惟”是古代漢語中的謙敬用語,主要用于下對上的陳述或請求,表示恭敬和謙卑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伏:本義為俯伏、趴下,引申為謙卑的姿态。
- 惟:意為思考、思量,表示陳述前的心理活動。
-
詞義核心
指伏地思量,用于臣子對君主、晚輩對長輩的奏疏、書信或口頭表達中,以示謙恭。
二、用法解析
-
表敬功能
常見于文言文奏章或信函,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
-
語境應用
- 陳述意見:如“伏惟陛下明察”(臣子對皇帝進言)。
- 表達希望:如“伏惟天子有不忍人之仁”(《漢書》)。
三、文言文中的延伸含義
- 希望與期待
隱含對上級采納建議的願望,如“伏惟思之”(《史記》)。
- 綜合謙辭
結合“伏首”與“思量”,體現古代等級制度下的禮儀規範。
四、相關組詞
- 伏維:同“伏惟”,異形詞。
- 照察:常與“伏惟”連用,如“伏惟照察”,意為“懇請明鑒”。
五、發音與注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敬語體系,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低頭屈服”或“抑制心意”。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主部分是“伏”,部首是“人” ,總共包含4個筆畫;副部分是“惟”,部首是“心”,總共包含13個筆畫。
《伏惟》這個詞的來源有些含糊不清,但一般認為它起源于古代文獻中的表達方式。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伏惟》這個詞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它的寫法可以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在古代,字形可能會有變化。
以下是兩個例句:
1. 他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伏惟,不争輸赢。
2. 我們應該伏惟自己的欲望,做出正确的決策。
由于《伏惟》是一個詞語,所以它沒有特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但是,你可以用類似的詞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例如:“低頭”可以表示“屈服”,“抑制”可以表示“伏惟”。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