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foreseen disasters or accidents;unexpected misfortune] 出乎意料的災難、變故,多指人的死亡
(1).指意外的事故、災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梁斌 《播火記》三一:“她想到年月不靖,兵災盜匪橫行,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沒有個支持手兒的人……心裡翻上倒下,猶豫不安。”
(2).特指人的死亡。《說嶽全傳》第六一回:“若是帥爺安然出獄便罷,倘果有什麼三長兩短,小官也不戀這一點微俸,帶了家眷回鄉去做個安逸人。” 巴金 《春》十三:“萬一 海兒 有個三長兩短,那我也活不下去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長兩短漢語 快速查詢。
“三長兩短”是一個具有文化深意的成語,以下為綜合解析:
該成語多用于形容意外災禍或事故,尤其是作為死亡的委婉表達。例如:“萬一他有什麼三長兩短”即暗指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或死亡()。
棺材結構說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與古代棺材形制有關。傳統棺材由6塊木闆組成:棺蓋、棺底、左右側闆(四塊“長木”),以及前後擋闆(兩塊“短木”)。因入殓時棺蓋未合,故稱“三長兩短”(即四長兩短中少一長),後逐漸演變為死亡的代稱()。
器物演變說
另一種觀點認為,該詞可能源于古代器物(如箭矢、鑰匙等)的長短組合,後抽象化為對意外的泛指()。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時間與過程的不穩定”,但此說法未被主流詞典收錄,建議以高權威釋義為準。
《三長兩短》是一個成語,意為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或遭遇了意外的不幸。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情況,即事物或情況不如預期,導緻出現重大問題或損失。
《三長兩短》的拆分部首是“三長”和“兩短”。其中,“三長”部首是“口”(kou3)字的上部,“兩短”部首是“長”(chang2)字的左邊一部分。
根據筆畫計算,整個成語共有17筆。
《三長兩短》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唐代的一位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後來,人們從詩中引申出了“三長兩短”的概念,用來比喻由于不可預料的原因導緻的不幸和損失。
《三長兩短》的繁體字為“三長兩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三長兩短》的古時寫法為“參镸兩短”。
他的投資賠得一塌糊塗,真是三長兩短。
三思而後行、長幼有序、兩全其美
困頓不堪、丢了西瓜,撿了芝麻
順利,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