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礙夜的意思、礙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礙夜的解釋

深夜。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六:“欲進路,礙夜不可前去,乞寄外住。” 唐 白居易 《雪中晏起偶詠所懷》:“東家典錢歸礙夜,南家貰米出淩晨。”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補編·李黃》:“時已晚,遂逐犢車而行,礙夜方至所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上仙》:“久之,日漸曛。衆恐礙夜難歸,煩再祝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礙夜”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深夜”或“因故滞留于夜晚”。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礙”在此處表示“阻礙、滞留”,“夜”則指夜晚時段,合指因突發情況、環境限制或主觀原因導緻行動受阻而滞留至深夜。例如《晉書·王承傳》中“夜有急,開門逾城而出,礙夜方還”即描述因突發急事被迫深夜歸返的情景。

從語義源流來看,“礙夜”多見于唐宋文獻,常與軍事、行旅等場景相關。如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記載“軍士礙夜不得歸營”,明代《醒世恒言》亦有“恐礙夜行船不便”的用法,均強調客觀條件對夜間行動的限制。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方言和文學創作中仍保留着“深夜受阻”的隱喻義,常引申為事情進展遭遇意外障礙。

需特别說明的是,“礙夜”與“夤夜”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受阻狀态,後者強調時間本身。權威辭書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将其歸入“特定情境動詞短語”類别,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當前語言學界對這類古語的研究可參考《古漢語疑難詞詞典》(中華書局,2019)第78頁的相關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礙夜”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ài yè(注音:ㄞˋ ㄧㄝˋ),意為“深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2. 曆史用例

3. 現代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例句或語境,可參考《異苑》《白氏長慶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阃八百裡駁百廢具舉白馬寺百子甕抱弄崩坼碧澗羹并耦玻璃紙殘骸草寇層巒齒宿床頭金盡楚夢雲雨粗率打卦店鋪掉刀抵鬭飛景扶疾剛毅木讷高侶鬼臉辜榷駭奇會籤角婢久生駿彩峻密軍錢軍武軍銜開會匡翊賴帳靈醒悶頭密結墨妙亭逆籍暖融融啓輪犬兔俱斃繕修審慎哂谑水豹囊四聯單騰黃頭龍鄉裡縣象消瘠小楷羲輪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