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封禅之文。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古封禪礼多闕不载……其歷代王,检文皆秘,代莫闻知。”参见“ 检玉 ”。
(2).检校文字。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检文者不喻其意,听其付梓, 密克威支 名遂大起。”
检文是汉语中由"检"与"文"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检"本义为查验、约束,《说文解字》释为"书署也",引申为审查规范;"文"指文字、文献或礼乐制度。组合后"检文"指对文字材料的审验核查,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中定义为"对文献典籍的考订校勘"。
词源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章制度,《汉书·艺文志》载"御史检文书",指官员核验公文档案。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释"检文者,考典籍之真伪",说明其学术考据功能。
应用场景
包含三重维度:
・文献学:指古籍校勘,如清代朴学家戴震在《四库全书》编纂时"日检文数百卷"(《清史稿·儒林传》);
・司法领域:唐代《唐律疏议》规定"刑部检文案"的文书复核流程;
・礼制范畴:《周礼注疏》提及"春官检文礼",指祭祀典礼前的祝文审验。
近义辨析
与"校雠"均指文字核查,但"检文"更强调官方性审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而"校雠"侧重学术性勘误(《中国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
权威文献引证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7册收录该词条,释为"查考典籍;核验文书",引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检文辨讹,不可妄断"为典型用例。
“检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探讨,可参考《大唐新语》或鲁迅相关著作的原始文献。
百礼包兰铁路北戎滮涧臕壮不辞不能够布子怅恨超凡入圣趁势落篷持久之计储后等住回彫荒房杜风量风雨连床分时革代歌童鳏鳏官廪鬼脸钱谷雨萍悍妇好一歇黑心符鸿断鱼沉黄茶麾动火蚕佳兵不祥减廪进退无所九夜空侯宽放陆陆梅红棉子油冥灭怒不可遏平安喏平揖牵絓愆和挈携求托三徐嘇可可失水实质上蜀国絃熟麻虽死犹荣望游五裁下户小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