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屠月的意思、斷屠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屠月的解釋

唐 律以每年正、五、九月為停止執行死刑的月份。 明 陸深 《傳疑錄》:“ 唐 朝新格,又以正月、五月、九月為忌月,至今仕宦上任避之。此本無謂, 房玄齡 等損益《隋律》,亦存之以不行刑,謂之斷屠月。”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斷屠月禁殺日》:“《唐律》……斷屠月及假日并不得奏決死刑,斷屠月謂正月、五月、九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屠月指中國古代特定月份禁止屠宰牲畜的習俗,源于佛教齋戒與道教信仰的結合,是傳統社會護生思想的體現。以下從詞義、起源、時間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詞義解析


二、曆史起源與依據

  1. 佛教影響

    唐代佛教盛行,朝廷将正月、五月、九月定為"三長齋月",信衆需持齋修善,禁屠宰漁獵。據《唐六典·卷四》載:"凡三元日及每月十齋日、三長月,皆斷屠宰。"

  2. 道教融合

    道教"三元節"(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亦主張禁屠,與佛教齋月習俗交融,形成社會共識(《事物紀原·歲令》。


三、具體時間與演變


四、文化内涵

  1. 護生思想:體現"天人感應"觀,認為禁屠可減少戾氣,順應自然和諧(《禮記·月令》)。
  2. 道德教化:通過行政律令引導民衆向善,如《唐律疏議》規定違禁屠宰者"杖六十"。
  3. 宗教實踐:融合佛教慈悲戒殺與道教養生禁忌,成為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民俗載體。

參考資料來源:

  1. 《唐六典》典章制度記載(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事物紀原》對歲時風俗溯源(中華典藏古籍庫
  3. 《大唐新語》唐代社會實錄(國學大師網

網絡擴展解釋

“斷屠月”是古代法律術語,特指唐代規定禁止執行死刑的特定月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根據《唐律》,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為停止執行死刑的時期,稱為“斷屠月”。這一制度可能受佛教齋戒或傳統禁忌影響,旨在順應自然節令,減少殺生。

  2. 曆史沿革

    • 唐代房玄齡修訂《隋律》時保留此規定,明确将三、九、臘月改為正、五、九月為斷屠月。
    • 明代陸深《傳疑錄》提到,此制度演變為官員上任避諱的“忌月”,可見其對後世影響。
  3. 關聯概念

    • 斷屠:廣義指禁止屠宰或停刑,包括“斷屠日”與“斷屠月”。
    • 法律依據:《唐律疏議》規定,斷屠月及節假日不得奏決死刑,違者需擔責。

注意

将“斷屠月”解釋為“勇猛無敵”的成語,可能與另一詞語混淆,需以曆史文獻記載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糧鞴繩鉢授帗舞插孔倘佯侈美創刊矬子當午房計幡傘飛蓬乘風粉黛撫畜腹中兵甲蓋面梗沮宮碗旱秧田淮陰平楚謊告毀谮賈似道靜俗哭窮籃脅冷冽靈肉琉璃珞琭茫如蔓生蠻作蒙面渺漠溺窩子胖墩墩配手屏歸鋪馬聖旨謙恭拑勒親公傾炫奇水求言曲腔如拾地芥薩滿奢僭繩律飾琢搠筆巡街台安讨閑田舍郎同指偷偷摸摸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