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對某些高級官員的稱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國子監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祿、鴻胪等寺的長官,概稱京堂。在官文書中稱京卿,一般為三品、四品官。中葉以後,成為一種虛銜。《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按察司升了京堂,把他帶進京去。”《清史稿·德宗紀二》:“癸未,賞道員 蔡鈞 四品京堂,充出使 日本 大臣。”
“京堂”是明清時期對中央部分高級官員的稱呼,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定義與起源
該詞源于明清官制,字面意為“堂上之官”,特指在京城各重要衙門擔任正職的長官。清代文獻中,這類官員在正式文書中多稱“京卿”。
涵蓋的官職範圍
主要包括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國子監,以及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胪寺等機構的主官。這些官職通常為三品或四品,屬于中央行政體系中的中高層職位。
職能演變
清中葉後,“京堂”逐漸演變為虛銜,常加授給地方官員或品級較低但職責重要的官員,以示榮寵或提升待遇。例如《儒林外史》提到“按察司升了京堂”,即通過虛銜體現身份變化。
相關文獻例證
除史書外,文學作品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清史稿·德宗紀》等均有記載,反映了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官職的職能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清史稿》等權威史料。
《京堂》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場所宏偉、莊嚴、府邸或其他建築物的寬敞氛圍。它表示一個具有特殊地位和權威的場所。
《京堂》的拆分部首是“亠”和“土”,它們分别表示“蓋頂”和“土地”, 筆畫數為14畫。
《京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初用于指代統治者的宮殿或官府的大廳。
《京堂》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京堂」。
在古代,漢字《京堂》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現代使用的寫法與古代類似。
1. 皇宮的大殿氣勢恢宏,仿佛是進入了一座《京堂》。
2. 這個會議廳被設計成了一座現代化的《京堂》,給人一種莊重而寬敞的感覺。
1. 京都: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首都。
2. 堂屋:指寬敞的居住室。
莊嚴、宏偉、雄偉、盛大、堂皇
簡陋、狹小、破舊、拙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