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倨佝 ”。亦作“ 倨拘 ”。 1.物體彎曲的形狀角度。微曲為倨,甚曲為句。《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長内則折前,短内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周禮·考工記·磬氏》:“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孔子家語·三恕》:“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似義。”《大戴禮記·勸學》:“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其流行痺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
(2).指人屈身彎腰的恣态。《管子·弟子職》:“倨句如矩,奉椀以為緖。” 漢 賈誼 《新書·容經》:“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顔色聲氣,各有宜稱。”
“倨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器物彎曲角度
指物體彎曲的形狀或角度,其中微曲(鈍角)稱為“倨”,大曲(銳角)稱為“句”。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工藝術語,如《周禮·考工記·冶氏》提到兵器設計需注意角度:“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說明角度不當會影響使用效果。
人體姿态引申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人的屈身彎腰姿态。例如《管子·弟子職》描述禮儀動作“倨句如矩”,指身體彎曲需符合規範。
水流形态描寫
部分解釋提到“倨句”可形容水流曲折蜿蜒的狀态,如“倨佝”或“裾拘”等變體寫法()。
倨的單獨釋義
單字“倨”在古漢語中多表示“傲慢”,如“前倨後恭”;但作為幾何術語時,與“句”組合則特指角度()。
“倨句”的核心含義是對彎曲程度的分類描述,既用于器物工藝,也可引申至自然形态或人體姿态。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如技術文獻中多為幾何角度,而禮儀文獻則側重行為規範。
倨句(jù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言辭傲慢自大,态度傲慢。倨句常常用來形容人的語言或态度高傲、傲慢自大。
倨句的部首是人,共有11個筆畫。
倨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董仲舒傳》中的一句話:“仲舒自刼殺,當斬,帝曰:‘董尚書學在時,親聞令先君之美術,故曰攻避用度乖令,敢假文學以疏驕句。’”這裡的“驕句”即是倨句的古代寫法。
倨句的繁體形式為「倨句」。
倨句的古代寫法為「驕句」。
1. 他的言辭倨傲,無法與他進行理性的交流。
2. 她總是态度傲慢,言語間充滿了倨句。
1. 倨傲:傲慢自大的态度或言辭。
2. 傲慢:對人或事物不尊重,自視過高。
3. 自大:自視過高、看不起别人。
傲慢、自大、驕傲。
謙虛、謙遜、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