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方旗的意思、五方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方旗的解釋

古代用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的旗幟。常用于軍中,相傳為 黃帝 所設。《宋史·禮志二十四》:“殿前都指揮使 王超 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臺相望,使人執旗如臺上之數以相應。”《水浒傳》第一○九回:“敲金邊,出五方旗,放大炮,掌號儹行營,各各擺陣出戰。”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部·五方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方旗是中國古代用于軍事或禮儀的旗幟,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定義
    五方旗由青、赤、白、黑、黃五種顔色組成,分别對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它不僅是方位标識,還用于軍隊指揮調度,相傳起源于黃帝時期。

  2. 顔色與方位的象征

    • 青色旗代表東方(屬木)
    • 赤色旗代表南方(屬火)
    • 白色旗代表西方(屬金)
    • 黑色旗代表北方(屬水)
    • 黃色旗代表中央(屬土)
      這種設計融合了五行學說,體現了古代方位與自然元素的關聯。
  3. 軍事用途
    五方旗常用于軍中布陣,通過不同顔色的旗幟指揮軍隊進退。例如《宋史·禮志》記載,宋代将領王超曾“執五方旗以節進退”,《水浒傳》中也提到用五方旗協調戰陣。此外,它還被用作中軍與四方軍隊協同作戰的象征。

  4. 曆史與文學記載
    除軍事外,五方旗在文學作品中亦有體現。明代王世貞的詩句“蚩尤遍插五方旗”,以及《水浒傳》中的戰陣描寫,均反映了其文化影響。

  5. 争議與補充
    關于起源,多數文獻歸為黃帝時期,但具體曆史記載多見于宋代以後文獻。高權威來源指出,五方旗不僅是旗幟,更代表古代軍事組織的布陣邏輯。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例證,可參考《宋史》《水浒傳》及明代詩詞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方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五方旗》是指代五個方向性的旗幟或旗幟系統。這個詞可以代表劃分和标記不同方向的旗幟。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方旗》的部首是「方」,它包含四個筆畫。

來源

《五方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用語。古代戰場常使用不同顔色的旗幟标識各個方向,以便指導士兵進行戰鬥、行進等。如今,這個詞已擴展為一種象征意義,用于描述表示不同方向或方位的旗幟或系統。

繁體

《五方旗》的繁體字為「五方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五方旗」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然而,具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需要進行詳細的研究和查證。

例句

1. 在古代戰争中,将五方旗作為指示物是一種有效的戰術。

2. 這個國家的國旗呈現五方旗的形式,代表着其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

組詞

五方旗杆、五方旗幟、五方旗手

近義詞

五方旗并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指代了一種特定的旗幟系統。

反義詞

五方旗也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特定的方向性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