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标兒的意思、草标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标兒的解釋

[grass stick on goods for sale;wisp of straw marking articles for sale] 舊時物件出賣時插于其上的草稈

當日将了寶刀插了草标兒上市去賣。——《水浒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草标兒"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指插在物品(尤其是待售物品)上作為出售标記的草束或草莖。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實物形态

    指用幾根草或細小的草莖簡單捆紮或單根制成的簡易标記物,通常呈細長狀,便于插在物品表面。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6頁,商務印書館。

  2. 核心功能

    作為傳統民間交易中的标識符號,表示物品“待售”或“可議價”。常見于舊時集市、街頭攤販,尤其在無法直接吆喝或書面标價的場景中使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3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文化與社會内涵

  1. 經濟符號

    在缺乏正規商業标識的背景下,"草标兒"是底層民衆(如農民、手藝人)自發形成的交易符號,反映傳統小商品經濟模式。

    來源: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遼甯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5頁。

  2. 文學象征

    古典文學中常見"插草賣身"情節(如《儒林外史》),草标兒成為"被迫典賣"的隱喻,承載社會底層苦難的象征意義。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頁。


三、語言演變與地域性

  1. 方言特征

    詞綴"兒"(兒化音)表明其源于北方方言,尤其在華北、東北地區口語中使用廣泛,現代普通話保留該詞但使用頻率降低。

    來源:李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北京卷。

  2. 語義固化

    從具體實物逐漸抽象為"待售标記"的通用概念,衍生出"草标價"(低價急售)等延伸用法。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四、現代應用與認知

隨着商業規範化,"草标兒"的實物使用已罕見,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存在于民俗研究、文學創作及曆史影視劇中,用以還原傳統市井生活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草标兒”是舊時中國民間用于标記物品待售的傳統标識,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插在貨物上的草稈或草棍,作為出售的标志。常見于古代集市,尤其在較大件或二手物品(如農具、牲畜)上使用。

二、詞源與結構

三、曆史背景

  1. 功能:替代文字标籤,方便不識字人群快速識别待售品。
  2. 文學例證:
    • 《水浒傳》第十二回描寫楊志賣刀時“插了草标兒”。
    • 《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賣雞也使用草标。

四、現代應用

隨着商業标識規範化,草标兒已退出日常使用,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出現在民俗研究及曆史題材作品中。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6、9的《水浒傳》《儒林外史》具體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倍羨閉密兵荒馬亂側耳尺蘖春尖粗論躭心登庸奉令承教風簷刻燭俯鑒耕地酣鬥寒雁好學薨落江氣借契桀心疾革畸士九花稽違俊名空砦籬壁間物理性認識龍舌蘭龍帳啰裡毛坯房懵撒妙能明堂正道目連牡麻匿光秋豪驅勞三人成市虎射招濕哭乾啼十字軍東侵受奬獸煙特有屬性天彜天遊挑抉廷論屠羊慰薦文彙報鳁鲸相酬鄉域小語夏熟谷物斜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