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曆四月。 唐 杜甫 《戲贈友》詩之一:“元年建巳月,郎有 焦校書 。”《新唐書·肅宗紀》:“建巳月庚戌, 史朝義 寇 澤州 ,刺史 李抱玉 敗之。”參見“ 鬥建 ”。
建巳月是一個古代曆法術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夏曆(農曆)四月的别稱。該稱謂源于古代天幹地支紀月法,其中“建”表示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巳”對應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位。根據《新唐書·肅宗紀》等古籍記載,此說法在唐代文獻中已有明确使用。
曆史用例
唐代杜甫在《戲贈友》詩作中寫道:“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書”,《新唐書》也記載“建巳月庚戌,史朝義寇澤州”。這些文獻印證了該詞在古代的實際應用場景。
結構解析
從構詞法來看,“建”指代北鬥七星鬥柄指向的方位(即“鬥建”),而“巳月”源于地支紀月法。根據古代天文曆法,北鬥鬥柄指向東南偏南(巳位)時為農曆四月,因此得名。
注意事項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開始新計劃”的象征,這屬于基于字面的擴展釋義。但需注意,在傳統曆法及古籍中,該詞僅作為四月的代稱使用,并無比喻義。
目前所有權威典籍及詞典均統一其核心含義為農曆四月,讀音為jiàn sì yuè。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古代天文曆法背景,可參考《漢書·律曆志》等專業文獻。
建巳月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建(jiàn)和巳(sì)月。下面我們将詳細解析這個詞的含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建巳月是農曆的四月份,相當于陽曆的五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每個月都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含義。建巳月在農業社會中代表着春天的到來,農田的準備工作和農作物的生長。
“建”字的部首是“廴”,屬于上延類。它總共有九劃。
“巳”字的部首是“巳”,屬于天類。它總共有三劃。
建巳月作為一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曆系統。農曆是按照月亮的運行周期來劃分的,每個月都有自己的名稱,建巳月正是其中之一。
在繁體字中,建巳月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建巳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建巳月的形态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我們無法提供詳細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發展演變過程。
1. 明年的建巳月是在四月底。
2. 我們計劃在建巳月進行春季種植。
3. 建巳月的氣溫逐漸升高,春意盎然。
1. 建設、建造、建立、建築
2. 巳龍、巳年、巳時、巳酉
四月、花月、陽春
正月、冬月、臘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