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拿訛頭的意思、拿訛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拿訛頭的解釋

亦作“ 拿囮頭 ”。訛詐、勒索作奸者的錢財等。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嵇山會館唐大士像》:“居間曰擸縴,指稱曰太歲,勒脅曰拿訛頭。”《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杜少卿 同 武書 聽了一聽,纔曉得是人來買綉香囊,地方上幾個喇子想來拿囮頭,卻無實迹,倒被他駡了一場。”亦省作“ 拿訛 ”。《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回:“把兒子 駱有莪 補了校尉,跟了人緝捕拿訛,也賺了許多橫財,置房買地。”參見“ 拏訛頭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拿訛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ná é tóu,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欺詐、敲詐等手段獲取不義之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詞語構成


三、使用場景與文獻例證

  1. 文學作品:
    • 《儒林外史》中描述“喇子想來拿囮頭”(“囮頭”與“訛頭”同義),指無賴借機勒索。
    • 《醒世姻緣傳》提到“拿訛頭”是校尉緝捕時賺取橫財的手段。
  2. 現代語境: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現代口語中較少見,但可引申為對欺詐行為的批判。

四、相關概念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帝京景物略》《醒世姻緣傳》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拿訛頭的意思

拿訛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拿住罪犯的頭領。它多用于比喻在鬥争中,抓住敵人的主要領導或核心人物,從而削弱他們鬥争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拿訛頭的部首是手(扌)和讠,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左邊的手和右邊的讠。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其中手部的筆畫數為3,讠部的筆畫數為9。

來源

“拿訛頭”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原指在鬥争中捉住敵人的首領。後來,這個詞彙逐漸演變為比喻捕捉到罪犯的首要人物。

繁體

《拿訛頭》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拿訛頭」。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字典上的訛字形,訛的古字寫作“訛”。拿的古字寫作“扝”。頭的古字寫作“首”。組合在一起就是“拿訛首”。

例句

1. 在抗日戰争中,我們英勇的軍隊拿訛頭,使敵人陷入了混亂。

2. 這次行動我們必須拿訛頭,才能真正擊潰敵人。

組詞

拿訛頭可以與其他成語搭配使用,例如:
- 拿住落後分子
- 拿牢窮兇極惡
- 拿下主要據點
- 拿下老巢
等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拿訛頭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捉拿歸案、抓住要害、鏟除惡勢力等。
與拿訛頭意思相反的成語有:犯上作亂、逃之夭夭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