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拿囮頭 ”。訛詐、勒索作奸者的錢財等。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嵇山會館唐大士像》:“居間曰擸縴,指稱曰太歲,勒脅曰拿訛頭。”《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杜少卿 同 武書 聽了一聽,纔曉得是人來買綉香囊,地方上幾個喇子想來拿囮頭,卻無實迹,倒被他駡了一場。”亦省作“ 拿訛 ”。《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回:“把兒子 駱有莪 補了校尉,跟了人緝捕拿訛,也賺了許多橫財,置房買地。”參見“ 拏訛頭 ”。
拿訛頭(ná é tó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彙,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的北方地區,尤其在山東、河北一帶。其核心含義指借故敲詐、找借口勒索錢財的行為,常帶有趁人之危或故意刁難的意味。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拿”意為抓取、索取,“訛頭”指借口、把柄或虛構的事由。合稱指通過制造事端或利用對方弱點強行索要財物。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尋釁敲詐錢財”(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行為特征
該行為通常具備三個特點:
該詞常見于明清白話小說,反映市井生活中的欺詐現象。例如:
此類描寫印證了“拿訛頭”在近代漢語中作為市井流氓慣用手段的社會背景,常與無賴、地痞行為關聯。
地域分布
該詞屬北方官話方言詞彙,尤其活躍于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口語(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當代使用
隨着普通話普及,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仍在方言區保留,多用于批評道德敗壞的行為。例如:“他這是存心拿訛頭,别理他!”
“敲竹杠”側重利用對方弱點勒索,而“拿訛頭”更強調主動制造事端作為勒索借口。
現代“碰瓷”行為(故意制造事故索賠)可視為“拿訛頭”的延伸,但後者涵蓋範圍更廣。
參考資料:
“拿訛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ná é tóu,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欺詐、敲詐等手段獲取不義之財。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帝京景物略》《醒世姻緣傳》等文獻來源。
包被包山租備用冰簟必修課擘指褫魂茺蔚畜力存潤帶勁倒回大戰條狼東庑恩恤菲材沸溢赗赙副靖附命圪垯汗馬檢覆矯情飾詐積獲晶輪井室盡其所長镌鑿軍備寬憫燐燐裡舍六朝廟樂描龍繡鳳民雠末厥奶牛樸素千古獨步敲冰玉屑僑處騎箕清蕩絲分縷析嘶啭太平龍頭橦布通花抟氣亡形委法文奏無楫賢豆鄉寺顯考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