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掣肘。《晉書·庾翼傳》:“若北無掣手之虜,則 江 南将不異 遼 左矣。”
(2).抽手;撒手。 唐 孟郊 《濟源寒食》詩之六:“ 枋口 花間掣手歸, 嵩陽 為我留紅暉。” 唐 陳陶 《竹》詩之五:“山童泥乞青騘馬,騎過春泉掣手飛。”
(3).舉手。《西遊記》第七七回:“三個魔頭……舉兵器一齊亂刺, 行者 輪鐵棒掣手相迎。”
“掣手”是一個多義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掣手(chè shǒu) 的核心含義是迅速行動,形容動作敏捷、果斷利落,常用于描述做事不拖延的場景。例如:“他處理問題掣手,效率極高。”
掣肘
指從旁牽制、阻撓他人行動。
古籍例:《晉書·庾翼傳》提到“北無掣手之虜”,意為北方沒有牽制行動的敵人。
抽手/撒手
表示快速抽離或放棄。
唐詩例:孟郊《濟源寒食》中“枋口花間掣手歸”,描繪抽身離開的動作。
舉手
字面指擡手動作,多見于古典文學。
例:《西遊記》第七七回描寫孫悟空“掣手相迎”,即舉手迎戰。
現代漢語中,“掣手”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掣肘”(牽制)或“掣電”(形容極快)等複合詞形式出現。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全唐詩》等文獻。
掣手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扌和車,共有11畫。它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是一個古老而且有意義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掣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掣手的寫法稍有變化,手部分字寫得更像真實的手的形狀。
以下是一些掣手的例句:
一些與掣手相關的詞語有:
掣手的近義詞包括抓手、拽手,它們的意思非常相似,都指用手抓住或拽住物體。相反的詞是松手,表示手松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