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肴馔和停奏音樂。古代皇帝在發生天災或天象變異時,往往以此表示自責。《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以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身修道。” 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馬、牛、羊、犬、豕、雞。諸侯膳用三牲。懸,樂懸也。天子6*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劄,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減膳徹懸漢語 快速查詢。
"減膳徹懸"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複合型典故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君主在國家遭遇災異或政治失誤時,通過減少膳食規格、撤除禮樂儀仗的方式表達自我反省與責任擔當。該詞由兩個典故行為構成:
一、"減膳"出自《禮記·玉藻》,指天子遇"天災"則"不舉",即縮減飲食規格,體現"節用自省"的治國理念。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災變》中明确記載:"王者日食則減膳,所以昭節儉、示改過也"。
二、"徹懸"典出《周禮·春官》,"徹懸"即撤除鐘磬等懸挂樂器,屬于古代"徹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書·元帝紀》記載永光元年日食,诏令"罷角抵、上林宮館希禦幸者,減膳徹懸",成為後世帝王災異應對的範式。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君主回應天象示警或政治危機的禮儀性舉措,如《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載永平八年日食後"減膳徹懸,務從約省"。唐代杜佑《通典·禮二十九》系統梳理了該制度的禮制淵源,強調其"修德禳災"的政治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538頁将其定義為:"古代帝王在天變或天災時減少肴馔、撤除樂器,以示自責",屬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特有的"災異罪己"儀式範疇。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987頁亦收錄該詞條,引《資治通鑒·漢紀》為書證。
“減膳徹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n shàn chè xuán,其含義與古代帝王的行為相關,主要用于天災或天象異常時的自省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古代皇帝在天災(如旱澇、地震)或天象異變(如日食、彗星)發生時,減少飲食規格(減膳)和停止宮廷音樂(徹懸),以此表達對上天的敬畏與自我反省。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帝王通過自我約束向天示責,祈求消弭災禍。
儀式來源
古代帝王視天象與自然災害為“天道示警”,需通過降低生活規格來“修德應天”。例如:
文化内涵
這一行為不僅是禮儀制度,更是政治象征,旨在彰顯帝王對百姓疾苦的體恤與治國責任的擔當。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節省開支”的通用表達,但此用法并非傳統主流,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漢典》等權威文獻來源。
背亂長江怅悒騁謀成王敗寇黨見黨刊大綏谛曉繁念非慮豐城獄賦賞管靴衮繡豪勇黑分皇使幻身将門無犬子降侑見危緻命較獵介甲居舍客傳客禮可願曠衍了辦累帝連篇累牍留箋勉喻鳴玉曳組蟠虬凄如人馬平安儒宮商道釋教世仆食土仕止書櫃絲來線去訴長道短宿姧探源鐵闆歌喉桅燈尉律文儒文蔭吳都項目相賊仙音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