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土的意思、食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土的解釋

(1).種糧食的田地。《國語·吳語》:“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内有辱於國,是子也。”

(2).享受封邑的租稅。 漢 班固 《十八侯銘·将軍棘津侯陳武》:“功成食土,德被遐邇。”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諸侯饗食土之實,萬國受世及之祚矣。”

(3).吃泥土,栖息于土中。《孔子家語·執辔》:“食水者善遊而耐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 宋 蘇轼 《定惠院颙師為餘竹下開嘯軒》詩:“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土"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專業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釋義:

  1. 地質學/土壤學含義(現代常用義) 指土壤物質(如粘土、礦物顆粒等)被外力(如風、水、冰川、重力等)從原始位置剝離、搬運并最終沉積到其他地方的自然過程。這是地表形态塑造和土壤分布變化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物質的遷移,而非字面上的"食用"。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地質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20年)對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過程的定義可涵蓋此概念。

  2. 人類學/醫學含義(特殊行為) 指人類或動物主動攝取土壤(如粘土、高嶺土等)的行為,也稱為"食土癖"(Geophagy)。這種行為在特定文化群體(曆史上或現今某些地區)、孕婦(可能與補充礦物質或緩解孕吐有關)或某些病理狀态下(如異食癖)可能出現。其動機複雜,可能涉及營養補充、緩解腸胃不適、文化習俗或心理因素。 來源: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雜志》及相關研究論文對"異食癖"(Pica)的定義和案例分析常包含食土行為。

  3. 古代漢語含義(曆史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食土"可指享有封地或俸祿。"食"在此意為"享用俸祿"或"受封","土"指土地、封邑。例如,古代諸侯或官員因功受封土地,其收入來源于該封地的賦稅,即稱為"食土"。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大型曆史語文辭書在"食"字條目下常收錄此古義,引證古代典籍如《禮記》、《史記》等。

"食土"一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在現代科學語境下,主要指土壤物質的自然遷移過程(地質學)或主動攝取土壤的行為(人類學/醫學)。在古代漢語中,則指享有封地俸祿。其核心語義均圍繞"土"與某種形式的"獲取"或"作用"關系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

“食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及出處:

一、主要含義

  1. 指代農耕土地

    • 原義為“種糧食的田地”,強調土地的耕種用途。例:《國語·吳語》提到“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即批評田地分配與耕作問題。
  2. 封建制度中的特權

    • 指古代諸侯或受封者享有的封地租稅。如陸機《五等諸侯論》所述“諸侯享食土之實”,表明貴族通過封邑獲取經濟收益。
  3. 生物行為描述

    • 指動物(如蚯蚓)吞食泥土或栖息于土中的習性。蘇轼詩句“食土蚓無腸”即用此意,描述蚯蚓在土壤中的生存狀态。

二、延伸與例句

三、注意事項

以上解釋綜合了《國語》《孔子家語》等古籍及漢典、滬江詞典的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瞹瞹阿育王不像察覽漎萃麤縷殚見洽聞電視連續劇調斂煅燒鵝群甘膏觀眉說眼孤骞浩闊河曲鳥候兵畫拉畫鹿轓晃射化升昏谵講勖界定節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姱辭礦物資源爛發勞舊流婉流陰鸾奏沒坐性廟議拏風躍雲旁枝末節耙子偏室破氣奇耦起駛求愛勸懲神采奕然社飲士儒實田私茶宿戒溯源貪讒陶琴梼樹瓦上霜違叛祥事閑距閑人嚣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