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王敗寇的意思、成王敗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王敗寇的解釋

見“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成王敗寇"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在争奪權力或勝負的較量中,成功者便被尊奉為君王或正統,而失敗者則被貶斥為賊寇或叛逆。該成語深刻反映了以結果論英雄的功利主義曆史觀和現實評判标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字面釋義

    • 成王:成功者成為君王(統治者)。
    • 敗寇:失敗者淪為賊寇(被貶低的對象)。

      合指勝負結果直接決定曆史評價與身份定位。

  2. 引申義

    強調社會對成敗的極端态度:成功者被賦予合法性并美化其行為,失敗者則被污名化,甚至其正當性也被否定。這一邏輯常見于政權更疊、軍事鬥争或競争性領域。


二、曆史淵源與典籍出處

  1. 典故溯源

    成語雛形可追溯至《莊子·盜跖》:"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後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明确提出:"成即為王,敗則為寇",批判以成敗論是非的曆史書寫方式。

  2. 文化背景

    源于中國封建王朝更替的實踐。例如:

    • 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被奉為"漢高祖";項羽兵敗垓下,史書多稱其"剛愎自用"。
    •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基,後世贊其"貞觀之治";失敗者李建成則被定性為"謀逆"。

三、現代應用與批判

  1. 社會場景

    • 曆史評價:史書常以勝利者視角叙事,忽略失敗方的貢獻(如太平天國運動被清廷稱為"賊寇")。
    • 競争領域:商業競争中,勝者壟斷資源與話語權,敗者易遭輿論貶損。
  2. 局限性反思

    該觀念因忽視道德、過程正義而受質疑。如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指出:"豈以成敗論豪傑哉?",強調應綜合評判人物功過。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成王敗寇(chéng wáng bài kòu)

    指在争奪政權的鬥争中,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的人被貶為賊寇。泛指以成敗論人。

  2. 《漢語大詞典》

    謂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

    來源:羅貫中《三國演義》評點中亦隱含此意,如對曹操、劉備的褒貶差異。


五、學術參考


引用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年。
  4. 漢典"成王敗寇"詞條(www.zdic.net)。
  5. 國學大師網典籍庫(www.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成王敗寇”是中國古代流傳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以結果論英雄的社會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chéng wáng bài kòu
字面含義:舊時指争奪政權時,成功者稱帝王,失敗者被貶為賊寇。
引申義:強調結果決定評價,成功者掌握話語權,失敗者即使有理也難以辯駁。


二、出處與演變

  1. 古代溯源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成敗觀相關,但未明确記載為直接出處。
  2. 近代引用
    明确出處為柳亞子《題戰史》詩句:“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例句與翻譯


五、思考與争議

該成語反映了現實功利主義,但也引發對曆史客觀性的質疑。例如,柳亞子詩中“直筆何人縱董狐”便呼籲公正記錄史實,批判片面以成敗定論。

别人正在浏覽...

幫子脖子虿尾杵觸雛鷹展翅悼屈滌慮惡草放詞凡囚封篆粉圖剛躁更事謌詠官榷過載紅心草會銜火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接力賽跑鏡屏舅子箕箒婦筐舉曠谧壼範樂觀雷峯夕照略計練覈連玺靈湖密實摩托車運動南鄙涅齒錢租啓禀求詩曲譬衢肆戎右三通生臣收募説寡嘴厮鑼所之堂堂一表頭昏目眩土戶溫源谷險道神将相地項發口縱犀璧細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