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出仕或隱退。 明 李贽 《與弱侯焦太史書》:“重念 龍谿老 沒矣, 近老 亦又老矣, 五臺老 未知仕止如何?”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七十緻仕》:“今則距懸車之期,隻有二年,而尚有議餘不應遽退者。殆亦未就古人行藏之大義,及仕止之恒規,而一按之也。”
“仕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出仕或隱退,具體指官員的任職與退隱選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仕”指擔任官職、參與政事,“止”意為停止、結束,合起來表示對官職的進退抉擇。例如明代李贽在書信中讨論友人的仕途狀态時,便使用了該詞。
古代文獻中的運用
清代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以“仕止”探讨官員退休的規範,強調其符合“行藏之大義”,體現了該詞在傳統士大夫文化中的倫理意義。
現代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現代語境中“仕止”可比喻某個職務或工作階段的結束,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相關詞彙與詩句
與“仕止”相關的成語包括“懸車緻仕”“學優則仕”等,古詩文中也常通過“仕止”表達對進退之道的思考。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需注意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本中的用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深入解讀。
仕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仕(shì)和止(zhǐ)。
仕的部首是人,是一個漢字的基本部分,代表着人類。仕意為為人民服務,即擔任官職從事公務。
仕的筆畫數為5畫。
止的部首是止,是一個漢字的基本部分,表示腳止步。止代表着停止、終止等含義。
止的筆畫數為4畫。
仕止繁體的寫法為「仕止」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殷墟甲骨文的研究發現,仕的古字形為「亻寺」,用于指代古代官員。止的古字形為「㡭」,代表腳步的形狀。
仕止這個詞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原文是“脩族有仕止”。這個詞用來描述一個人擔任官職并且沒有停止從事公務。
以下是一些例句:
仕止的近義詞包括官職、公務、政務等。
仕止的反義詞可以是退休、辭職、停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