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减膳彻悬的意思、减膳彻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减膳彻悬的解释

减少肴馔和停奏音乐。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往往以此表示自责。《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以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侧身修道。” 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马、牛、羊、犬、豕、鸡。诸侯膳用三牲。悬,乐悬也。天子6*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悬。”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减膳彻悬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减膳彻悬"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复合型典故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君主在国家遭遇灾异或政治失误时,通过减少膳食规格、撤除礼乐仪仗的方式表达自我反省与责任担当。该词由两个典故行为构成:

一、"减膳"出自《礼记·玉藻》,指天子遇"天灾"则"不举",即缩减饮食规格,体现"节用自省"的治国理念。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灾变》中明确记载:"王者日食则减膳,所以昭节俭、示改过也"。

二、"彻悬"典出《周礼·春官》,"彻悬"即撤除钟磬等悬挂乐器,属于古代"彻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书·元帝纪》记载永光元年日食,诏令"罢角抵、上林宫馆希御幸者,减膳彻悬",成为后世帝王灾异应对的范式。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君主回应天象示警或政治危机的礼仪性举措,如《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载永平八年日食后"减膳彻悬,务从约省"。唐代杜佑《通典·礼二十九》系统梳理了该制度的礼制渊源,强调其"修德禳灾"的政治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538页将其定义为:"古代帝王在天变或天灾时减少肴馔、撤除乐器,以示自责",属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特有的"灾异罪己"仪式范畴。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987页亦收录该词条,引《资治通鉴·汉纪》为书证。

网络扩展解释

“减膳彻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ǎn shàn chè xuán,其含义与古代帝王的行为相关,主要用于天灾或天象异常时的自省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古代皇帝在天灾(如旱涝、地震)或天象异变(如日食、彗星)发生时,减少饮食规格(减膳)和停止宫廷音乐(彻悬),以此表达对上天的敬畏与自我反省。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帝王通过自我约束向天示责,祈求消弭灾祸。


历史背景与典故

  1. 仪式来源
    古代帝王视天象与自然灾害为“天道示警”,需通过降低生活规格来“修德应天”。例如:

    • 《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记载:“今入岁以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侧身修道。”
    • 胡三省注:“天子膳用六牲,彻悬则去乐。”说明帝王日常饮食原本丰盛(含六种牲畜),但灾异时需削减规格并停用礼乐。
  2. 文化内涵
    这一行为不仅是礼仪制度,更是政治象征,旨在彰显帝王对百姓疾苦的体恤与治国责任的担当。


现代延伸

部分资料(如)提到该词可引申为“节省开支”的通用表达,但此用法并非传统主流,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汉典》等权威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便好膘胶才郎成旨程朱侈从楚葵等臂天平地方性植物堕坠迩室发科打趣方古告贷根痼瓜渎顾虑重重鹤板书黑藻化化黄鹤醉翁碱地嚼蛆嫁衣裳精疎吉特巴酒红揫收卷层云鴃舌峻刑俪陈黎黄理具临诀溜垂落葵免官沵漫冥悟祈父清赡勤重起重瑞龙脑骚杂山峁省度盛叹十拿九稳衰麻殊质太阳日条定祧续同胞外患惋切衔杯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