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儒的意思、文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儒的解釋

(1).指儒者中從事撰述的人。 漢 王充 《論衡·書解》:“著作者為文儒,説經者為世儒。” 明 李贽 《賈誼》:“ 班氏 文儒耳,隻宜依 司馬氏 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 王闿運 《郭新楷傳》:“自 乾 嘉 以來,文儒分古今之學。”

(2).指講求禮樂教化的儒生。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幹戈興則武夫奮,《韶》《夏》作則文儒起。”《周書·賀拔勝傳》:“乃招引文儒,讨論義理。” 清 方苞 《讀<周官>》:“假如 戰國 秦 漢 之人能僞作,則《冬官》之缺,後之文儒有能補之者乎?”

(3).文士。 唐 李白 《自廣平乘醉走馬書懷》詩:“ 趙 俗愛長劍,文儒少逢迎。” 章炳麟 《辨<詩>》:“由 商 周 以訖六代,其民自貴,感物以形於聲,餘怒未渫,雖文儒弱婦,皆能自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文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én rú,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闡釋,綜合各權威來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指儒者中從事撰述的人
    漢代王充在《論衡·書解》中提到“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強調文儒以著書立說為特點,區别于單純闡釋經典的世儒。

  2. 講求禮樂教化的儒生
    這類文儒注重禮樂制度與社會教化,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廣譬》中稱“《韶》《夏》作則文儒起”,體現其文化傳承功能。

  3. 泛指文士或學者
    唐代李白詩句“文儒少逢迎”中,“文儒”指代學識淵博、文采斐然的士人群體。


二、文化内涵與曆史背景


三、其他延伸

“文儒”不僅是一個曆史詞彙,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在儒學與文學雙重領域的文化追求。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論衡》《抱樸子》等文獻或光明日報相關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儒:定義和來源

《文儒》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文”和“儒”。其中,“文”是漢字的一個部首,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字使用,意為文章、文字等;而“儒”是另一個漢字部首,也可獨立作為一個字使用,意為學問、學者等。

漢字“文”是由兩筆構成,分别是“㇏”(撇)和“丶”(點),按照先後順序依次書寫;而漢字“儒”則由十一筆構成,其中包括了“㇐”(橫)、“丷”(撇)等不同的符號。

《文儒》詞源自古代中國對學問、知識和文化的尊重和崇拜。在古代,儒家是中國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儒家的學說強調通過學習和修養,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繁體字和古代漢字寫法

《文儒》的繁體字為「文儒」,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文」為例,古代的寫法中并不包括「丶」(點),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類似于「㇏」(撇)的符號。儒字的古代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儒」字的表示中,橫向的「㇐」(橫)會更長一些。

例句

1. 張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文儒,他對曆史和文化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詣。

2. 他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成為了當地一所大學的文儒之才。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文化、文章、文人、儒學、儒道、儒者。

近義詞:士人、學者、文士、文化人。

反義詞:武儒、武人、武士、武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