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肉身;形骸。謂身軀由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無實如幻,故曰幻身。《圓覺經》卷上:“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唐 清江 《早春寄崔少府》詩:“宇宙成遺物,光陰促幻身。”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恰纔殺了的是他的幻身。他是 瑤池 仙種,已入長生不老之鄉。”
“幻身”是佛教術語,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暫時聚合而成的肉身,強調其虛幻不實的本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佛教語境中,幻身指短暫且無實體的肉身。佛經認為,人的身體由地(骨骼)、水(體液)、火(體溫)、風(呼吸)四元素假合而成,如《圓覺經》所述:“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說明身體與心識皆屬虛幻。此概念與佛教“諸法無我”的教義相通。
“幻身”既承載佛教對物質世界的解構,也在文學中成為表達無常、虛幻的意象。其核心思想提醒人們超越對肉身的執着,契合佛教修行目标。更多經典用例可參考《圓覺經》及唐代禅詩。
《幻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身體産生幻影或變化。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幻”和“身”。
“幻”的拆分部首是“幺”,它是一個表示小的偏旁部首,表示小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3畫。而“身”的拆分部首是“⺇”,它是一個表示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身體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7畫。
“幻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神話傳說和道教哲學觀念。在古代,人們相信存在着一種力量,可以使得人的身體産生幻影或變化。這種力量被稱作“幻身”。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用來描述任何身體上的幻像或變化。
在繁體字中,幻身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幻身”。隻是字形稍有不同,有一些繁體字的變體形式。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幻身可能以另外一種寫法出現,例如“幻身”會寫作“幵身”或“幜身”。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用了。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的幻身在月光下跳舞,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
2. 我被幻身所迷惑,不知道自己是誰。
3. 這幅畫雖然隻是一張紙上的幻身,卻讓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
幻身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幻影、幻覺、變身等。這些詞可以用來描述身體的幻像或變化。
幻身的反義詞是“真實身體”,表示身體沒有任何幻影或變化。
總之,“幻身”是一個形容身體産生幻影或變化的詞彙。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幺”和“⺇”,來源于古代的神話和哲學觀念。在繁體字中保持寫法不變。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現代常用的寫法是“幻身”。一些例句和相關詞彙也被提供,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