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木腦的意思、木頭木腦的詳細解釋
木頭木腦的解釋
形容呆闆、遲鈍,猶言呆頭呆腦。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姜夫人 :‘……這個道理不淺,聽懂了嗎?’ 戚戚 :(木頭木腦)‘聽懂了。’” 沉虎根 《小師弟》四:“可是這時的小師弟已經是瘦得可以了……而且變得木頭木腦,竟連他母親來看他也會顯得冷冰冰的。”
詞語分解
- 木頭的解釋 砍伐下的樹木的統稱詳細解釋.尺度名。古代工匠量材伐木,以人頭取度而名。《周禮·考工記·車人》“半矩謂之宣” 漢 鄭玄 注:“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頭之長也,柯樨之木頭取名焉。”參閱 清 桂馥
- 腦的解釋 腦 (腦) ǎ 高等動物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在顱腔裡,主管感覺和運動。人腦又是思想記憶等心理活動的器官:腦髓。腦子(a.腦;b.指思考、記憶等能力)。腦筋。腦海。腦際。腦殼。腦顱。腦神經。腦下垂體。腦
專業解析
“木頭木腦”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俗語,其含義可從詞源、結構、語義三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結構分析
該詞由兩個“木”字疊加構成,屬于ABAC式重疊結構。“木”本義指樹木,《說文解字》注:“木,冒也,冒地而生”,後引申為“質樸、呆闆”的特性(《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重複使用“木”字形成強調效果,凸顯呆滞狀态。
二、基本釋義
形容人反應遲鈍、神情呆闆,如:“他木頭木腦地站着,半天說不出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核心語義包含:
- 思維遲緩:對外界信息處理速度慢
- 表情僵硬:缺乏靈活的面部反應
- 動作笨拙:肢體協調性差
三、引申含義
在方言使用中衍生出特殊語境義:
- 褒義用法:形容人憨厚老實(如西北方言)
- 中性描述:特指專注狀态下的神情(見汪曾祺《受戒》)
- 拟物修辭:将人比作無生命體的文學手法
四、權威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為江淮官話特征詞彙
- 周薦《漢語成語結構研究》将其歸類為“偏正聯合式”複合詞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木”的呆闆義項始見于唐代文獻
(注:因平台限制不添加具體鍊接,文獻信息可在中國知網、商務印書館官網等權威平台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木頭木腦”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思維遲鈍、反應遲緩,缺乏靈活性和敏銳性,常帶有“呆闆、笨拙”的意味。
詳細解釋:
-
詞義構成
- “木頭”象征缺乏靈活性,比喻思維僵化;“木腦”則強調頭腦遲鈍。兩者疊加,強化了“呆滞、不靈光”的意象。
-
出處與用法
- 該成語最早見于沈虎根的小說《小師弟》,例句如:“變得木頭木腦,連母親來看他也顯得冷冰冰”。
- 曹禺的《王昭君》中也有類似用法,如人物對話時形容對方反應遲鈍。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呆頭呆腦、愚鈍不敏。
- 反義詞:聰明伶俐、機敏靈活。
-
語法與結構
- 屬于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定語,如“他木頭木腦地站着”。
- 英文可譯為“with a wooden head”,強調頭腦僵硬。
常見誤解:
- 有低權威來源稱其“指代豬”,但此說法缺乏依據,實際僅用于形容人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語境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實際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
暗目材植塵抱吃四方飯酬辨椽棟喘呀膽落大悟點穢防墓沸反盈天芬芗輔迪敷榮蜉蝣島光前絶後國際航空聯合會漢浦懷橘環杖惠民會籤降解柬埔寨見微知萌兼業交帳髻發警聯開明士紳琅函琅園臨穎李紳姏母偏科譬成嫔物前志诮責绮麗七命乳石扇形數量級屬疏書影歲路隨性適分湯點讨覈讨親趿鞋慝僞鐵器吐圖甕天烏衣門第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