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呆闆、遲鈍,猶言呆頭呆腦。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姜夫人 :‘……這個道理不淺,聽懂了嗎?’ 戚戚 :(木頭木腦)‘聽懂了。’” 沉虎根 《小師弟》四:“可是這時的小師弟已經是瘦得可以了……而且變得木頭木腦,竟連他母親來看他也會顯得冷冰冰的。”
“木頭木腦”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思維遲鈍、反應遲緩,缺乏靈活性和敏銳性,常帶有“呆闆、笨拙”的意味。
詞義構成
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語法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語境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實際應用。
《木頭木腦》這個詞源于漢語口語,形容人思維遲鈍、反應遲緩,行動缺乏靈活性,智力不高。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行動表現較為遲緩。
《木頭木腦》不是一個正式的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表達,分别是: - 木:拆分部首為木,總筆畫數為4; - 腦:拆分部首為肉,總筆畫數為11。
《木頭木腦》這個詞語是民間口語的一個俗語,沒有明确的來源可考。漢字的繁體字寫法在《木頭木腦》一詞中保持不變,仍然是“木”和“腦”,沒有繁體字的變化。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木頭木腦》這個俗語的兩個字的古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保持一緻,即“木”和“腦”。
1. 他思維遲鈍,真是個木頭木腦的人。
2. 她平時反應太慢了,總是木頭木腦地做事。
組詞:木讷、木頭人、呆頭呆腦。
近義詞:愚笨、遲鈍、呆傻。
反義詞:聰明、敏捷、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