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ide] 渡口和橋梁,比喻能起引導、過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
亦不汝等将來之津梁也。——《魏書·卦軌傳》
(1).橋梁。《國語·晉語二》:“豈謂君無有,亦為君之東遊津梁之上,無有難急也。” 宋 曾鞏 《李立之範子淵都水使者制》:“川澤河渠之政、津梁舟楫之事,置使典領,禮秩甚隆。” ********* 《行易知難》第三章:“以無文法之學,故不能率由捷徑,以達速成,此猶渡水之無津梁舟楫,必當繞百十倍之道路也。”
(2).比喻能起橋梁作用的人或事物。《魏書·封軌傳》:“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将來之津梁也。”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 玉田 《詞源》二卷……下卷自音譜以至雜論,選詞不多,别具隻眼,洵可為後學之津梁。”《中國近代文論選·新世界小說社報發刊辭》:“文化日進,思潮日高,羣知小説之效果捷於演説報章,不視為遣情之具,而視為開通民智之津梁,涵養民德之要素。” 柯靈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作為津梁的,就是那些來自别一天地的、剛健清新的作品。”
(3).接引,引導。《宋書·禮志一》:“先王所以陶鑄天下,津梁萬物,閑邪納善,潛被於日用者也。”《雲笈七籤》卷六五:“此其權見於清明,而為萬物津梁也。” 清 恽敬 《潮州韓文公廟碑文》:“其師友幾徧天下,皆以超世之才智、絶人之功力,津梁後起。”
(4).比喻濟渡衆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庾公 嘗入佛圖,見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若要抛離生死鄉,須知内外作津梁。” 清 金農 《孫憲遺米予于僧廚作粥食之戲報此詩》:“學佛疲津梁,辟穀乃不可。”
(5).指沿海海口。 清 龔自珍 《津梁條約遍南東》詩:“津梁條約遍南東,誰遣藏春深塢逢?” 清 龔自珍 《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盧公神道碑銘》:“持之如何?自誅食妖,以肅津梁。”
津梁
漢語詞彙“津梁”由“津”與“梁”複合而成,本義指渡口與橋梁,引申為關鍵途徑或引導事物的核心媒介。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層次:
本義:渡口與橋梁
指跨越河流的交通樞紐,如《國語·周語》載“津梁之上,無懸釜甑”,強調其實際通行功能。
引申義:引導與媒介
比喻引導事物發展的關鍵手段。如《水經注·河水》以“津梁”喻佛法普度衆生,佛教典籍中亦常見“法為津梁”之說,指教義如橋梁般引向覺悟。
擴展義:學術或方法的門徑
用于指代學問、技藝的入門途徑。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稱目錄學為“學問之津梁”,強調其引導學術研究的作用。
古籍例證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考訂,古籍例證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
“津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渡口和橋梁,即跨越水域的交通設施。例如《國語》中提到“東遊津梁之上,無有難急也”,強調其實際功能。
比喻義
引申為起橋梁作用的人或事物,常用于表示引導、過渡的方法或媒介。如《魏書》中“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将來之津梁也”,即以推薦賢才為“津梁”。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解決問題的關鍵或媒介。例如:“文化是溝通的津梁”“科學是通向未來的津梁”。
總結來看,“津梁”兼具實用與抽象雙重含義,既指實體橋梁,也象征引導與過渡的抽象概念,常見于文學、哲學及日常表達中。
陂辭北宮詞紀北京話變化多端逼直不偢人不倒翁鏟運車寵惜俦與傳訛楚鞋枞金伐鼓待阙颠覆對床夜雨而往反騰豐粹馮六郎感風故侶孤獸哄市候鴈活棋減刑金紫跨坊連日繼夜列稱劣下免丁錢民艱暮春怒恚派徵樸樕巧挴散段善工上下水善賈而沽神智體市際適性首施束縛疏鹵搠筆屬者鐵樹開華脫臼完篇危淺無聲無色小介孝衣裳下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