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俸祿。《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 豐 不知而往,即殺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豐 在臺省,常多託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 豐 疾未滿數十日,輙暫起,已復卧,如是數歲。”
“解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主要涉及官職和俸祿的變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解除官職或地位
根據,“解祿”指解除祿位,即官員被免去官職或失去原有地位。古代“祿位”象征權力和身份,因此“解祿”常用于描述官員被罷免、貶職的情形,例如:“他因失職被解祿,從此遠離朝堂。”
停止俸祿
另據和,“解祿”也可指停止發放俸祿。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官員若因病假超過百日,則按制度停發俸祿(“疾滿百日當解祿”)。
不同文獻對“解祿”的解釋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等原始史料(見)。
《解祿》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解”和“祿”兩個字組成。
“解”字的部首是“角”,總共有八個筆畫;“祿”字的部首是“示”,總共有十一個筆畫。
《解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司解成禮》。在古代,它指的是憂患解除,吉祥如意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成指官職、俸祿等。
《解祿》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解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革,不同的朝代對字形有不同的要求。對于《解祿》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并未改變。
1. 他終于解祿了,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2. 當他解祿之後,家庭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美滿。
組詞:解脫、解圍、解救、祿位、祿米。
近義詞:官職、俸祿、官祿、出任、任命。
反義詞:困厄、貧困、倒黴、逆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