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廟象 ”。廟中神像。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子安 仰澄芬於萬古,讚清徽於廟像。”《宋書·禮志四》:“﹝ 諸葛亮 ﹞德範遐邇,勳蓋季世……廟象闕而莫立,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廟像不始于佛家》:“ 文翁 守 蜀 ,造講堂作石室……中有 孔子 坐像,其坐歛蹠向後屈膝,當前七十二弟子侍于兩旁,此後世廟像之始也。”
“廟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iào xiàng,其核心含義指廟宇中供奉的神像或人物塑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由“廟”(供奉神佛或曆史人物的建築)與“像”(塑像、雕像)組合而成,特指廟内用于祭祀或紀念的造像,如佛像、聖賢像等。
曆史用例
起源争議
清代袁枚《隨園隨筆》認為,廟像傳統可能早于佛教傳入中國。例如,漢代文翁在蜀地建講堂時已塑孔子像,兩側列七十二弟子,被視為廟像雛形。
文化功能
廟像不僅是宗教符號,也承載曆史記憶。例如,名人廟像(如孔廟)兼具紀念與教化意義,而民間廟像(如土地廟)則體現地域信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5、6中提及的典籍原文。
《廟像》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可以指代寺廟裡的神像、佛像,也可以泛指任何宗教場所中的像。此外,《廟像》還可以引申為指從宗教信仰中引發的迷信行為、拜神、祭祀等。
《廟像》這個詞的部首是“廣”,筆畫數為10畫。
《廟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是由“廟”和“像”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廟”和“像”分别寫作“廟”和“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文獻中将《廟像》寫作“廟像”,這是由于繁體字的影響。
1. 寺廟裡的廟像莊嚴肅穆。
2. 他每天都會去拜廟像祈求好運。
廟宇、廟會、寶廟、廟堂、塑像、雕像。
神像、佛像、聖像。
人像、生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