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迹的意思、践迹的详细解释
践迹的解释
亦作“ 践跡 ”。1.踩着前人的足迹。犹蹈袭,因袭。《论语·先进》:“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善人不践跡,彼却步步学 尧 舜 ,有恒踽踽凉凉,彼却与物无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践迹》:“服 尧 之服,诵 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所谓践迹也。” 王闿运 《江陵书院记》:“《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远慕古圣,未若践迹循涂之易为功也。”
(2).实践,实行。 晋 郗超 《答傅郎》诗:“奇趣感心,虚飇流芳。始自践跡,遂登慧场。”
(3).行迹;行为。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慵夫因人而寄声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谓人之亢;悯我将颠,而子则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践跡之乖歟!’”
见“ 践迹 ”。
词语分解
- 践的解释 践 (踐) à 踩,踏:践踏。践履。作践。 履行,实行:践行。实践。 陈列整齐。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祚。践极(皇帝即位)。 古同“剪”,灭除。 古同“浅”,浅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迹的解释 迹 ì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践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
字面义:
- 践: 本义为踩踏、行走。
- 迹: 本义为脚印、痕迹、道路。
- 因此,“践迹”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行走” 或“遵循(已有的)道路前行”。
-
引申义(核心含义):
- 源于其字面义,“践迹”的核心引申义是指“效法、遵循前人的榜样、规范或已有的成法”。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模仿外形,而是理解并继承前人的精神实质、行为准则或成功经验,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
- 这个含义最经典的出处是《论语·先进》:“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 这里,“践迹”被理解为遵循圣贤之道(迹)。
- 在《朱子语类》中也有相关论述,进一步阐释了“践迹”与学习、遵循圣人言行的关系。
“践迹”意指遵循前人的足迹、效法先贤的榜样或成规。它蕴含着对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尊重与继承,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实践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该词属于书面语,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参考来源:
- 《论语·先进》及其历代注疏(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朱子语类》。
- 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对“践”、“迹”及“践迹”词条的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践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义项:
1.因袭前人(传统含义)
指踩着前人的足迹行事,带有继承或模仿的意味。
- 出处:《论语·先进》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答“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因袭前人的方法,也难以达到更高境界)。
- 示例:明代李贽曾批评儒臣“践迹而不能造其域”,意为因袭却未能超越前人。
- 感情色彩:中性或略含贬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2.实践、实行(动词用法)
指将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 出处:晋代郗超诗句“始自践迹,遂登慧场”,表示通过实践达到智慧境界。
- 现代引申:如减肥计划需通过每日锻炼和健康饮食“践迹”(低权威来源补充)。
3.行迹、行为(名词用法)
指具体的行动轨迹或事迹。
- 示例:金代王若虚《复之纯交说》中“践迹之乖”形容言行不一的行为。
其他解释补充
- 成语化引申: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强调积极继承(如查字典“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见。
“践迹”的释义需结合语境:
- 历史文本中多指因袭或实践;
- 现代引申可强调行动力;
- 部分词典扩展为继承发展,需谨慎区分。
如需更完整考据,可参考《论语》原文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鞍帕八斗之才比行草蔀獑胡搀燕窗钩春翘词学催逼打场垫隘调化东家行断石钝獘繁错费失疯瘫宫妆跪起孤羸故器估税海隝后日花粉楼呼应进干极情尽致开疆展土伉简刻己克肩一心刻峻狂戾鍊铜平健千里目轻头起樯曲房容身散发抽簪珊瑚礁神公尸忝世统守故疏讫俟分四枝送穷鬼松厅外难文字饮五音戏瞎马临池相命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