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守正道。貞,通“ 正 ”。《易·頤》:“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後漢書·馬融傳論》:“ 馬融 辭命 鄧氏 ,逡巡 隴 漢 之閒,将有意於居貞乎?”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矯矯先生,肥遯居貞。”
“居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居貞”讀作jū zhēn,意為遵守正道。其中“貞”通“正”,強調品行端正、堅守道義。該詞源自古代經典,常用來形容人安于正道、不偏不倚的處世态度。
“居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重視,既可用于描述行為準則,也體現了命名中對品格的期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人名案例,可參考《周易》《後漢書》等典籍。
居貞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道德、品德上的高尚操守和純潔行為。
居(jiā):一個部首,由一橫兩撇組成,總共七畫。
貞(zhēn):一個部首,由一橫和兩點組成,總共五畫。
《居貞》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宗公》一篇中,強調了人們應該保持清純的心靈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居貞的繁體字是「居貞」。
在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居貞」的寫法是「居祐」,其中「祐」是一種已經不再使用的漢字,它的拆分為「丩」和「貝」。而在秦朝的《字書》中,則将「居貞」寫作「居許」。
他始終居貞,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居高不下、居心叵測、貞潔、貞德等。
純潔、高尚、正直。
邪惡、堕落、道德敗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