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貞的意思、居貞的詳細解釋
居貞的解釋
遵守正道。貞,通“ 正 ”。《易·頤》:“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後漢書·馬融傳論》:“ 馬融 辭命 鄧氏 ,逡巡 隴 漢 之閒,将有意於居貞乎?”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矯矯先生,肥遯居貞。”
詞語分解
- 居的解釋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隱居。居處(?)(.住所;.指生活處境)。居處(?)(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遷居。蝸居(喻窄小的住所)。 當,占,處于:居首。居中。居高臨下。二者必居其一。
- 貞的解釋 貞 (貞) ē 堅定,有節操:忠貞不渝。堅貞不屈。貞節。貞士(忠貞之士)。 舊禮教中束縛女子的一種道德觀念,指婦女不改嫁等:貞女。貞烈。貞操(同“貞節”)。貞淑。 占,蔔,問卦:貞蔔。 古同“桢”,桢
專業解析
“居貞”是一個源于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表示“居于貞正”或“堅守正道”的意思,強調在道德和行為上保持正直、貞節的品德修養。這個詞常用于描述個人在日常生活或處世中秉持高尚的道德準則,尤其在儒家思想和經典文獻中被視為修身的重要理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詞源和用法。
一、詞彙定義與基本意思
“居貞”由“居”和“貞”兩個漢字組成:
- “居”意為處于、居住或保持,引申為在某種狀态中持守。
- “貞”指正直、貞節、堅定,常與道德操守相關,如《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正固、不偏不倚”。
因此,“居貞”整體意指“居于貞正的狀态”,即通過行為堅守正道、避免邪僻,常用于形容個人品德的高尚和自律。例如,在古文中,它可能描述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時保持貞節,或在處世中堅持正義原則。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居貞”的詞源可追溯至先秦經典,如《周易》中“貞”頻繁出現,代表“正固”和吉利,如卦辭“元亨利貞”強調堅守正道的重要性。在漢代以後,儒家思想如《論語》進一步闡釋“貞”為修身之本,“居貞”因而演變為一個固定短語,象征道德修養的實踐。唐宋詩詞中,也有文人用“居貞”表達隱居守志的情懷,如形容隱士在清貧中保持節操。
三、用法與語境
在現代漢語中,“居貞”較少使用,但作為古語詞彙,其含義在詞典和學術研究中被保留:
- 道德層面:指個人在家庭、社會或職場中堅守貞節和正直,避免堕落。例如,“居貞不渝”形容始終如一地保持高尚品德。
- 文化引申:在傳統文化中,“居貞”與“守貞”類似,但更強調主動“居于”這種狀态,而非被動守護。它常用于教育或哲學讨論,如儒家強調“居貞以修身”,即通過日常行為培養内在德行。
- 例子參考:在《周易·乾卦》中,“君子以居貞不利有攸往”,意為君子應堅守正道,而非輕率行動,這體現了“居貞”的實踐智慧。
總之,“居貞”是一個富含道德意蘊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在于倡導正直和
網絡擴展解釋
“居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居貞”讀作jū zhēn,意為遵守正道。其中“貞”通“正”,強調品行端正、堅守道義。該詞源自古代經典,常用來形容人安于正道、不偏不倚的處世态度。
二、詞源與文獻引用
- 《周易·頤》:
最早見于《易經》,原文“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指順應天道、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 《後漢書·馬融傳論》:
提到馬融“逡巡隴漢之閒,将有意于居貞乎?”,暗指其隱退守正的選擇。
- 夏侯湛《東方朔畫贊》:
用“矯矯先生,肥遯居貞”形容東方朔高潔的品格。
三、應用場景
- 古代語境:
多用于贊頌隱士或賢者,如“肥遯居貞”(隱逸守正)、“卷懷前代”(心懷前賢)。
- 現代用法:
可作為名字,寓意“堅定、有操守”,如“居貞”一名象征安定與返璞歸真。
四、總結
“居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重視,既可用于描述行為準則,也體現了命名中對品格的期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人名案例,可參考《周易》《後漢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筆生采齊策進朝憲察子大噱殿元電阻兒客方客浮寄拂杓富盛歌台舞榭閣子貴臣荒愧弧光燈禍讟呼鷹台角膜炎賈子解辯節變歲移救撫捐身居起舉似跙踏誇多鬥靡冷藏璃燈琳琅淋淋拉拉盧甘石輪替録治馬捉老鼠納合内含懦葸青镂青茁糗粻卻走人財兩空忍诟賽寳上樁身無立錐時辰牌守符受服授職惟賢鐵案如山銅山金穴王機五雜俎霞聳邪馬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