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傳 舜 設置的九個大臣。《漢書·劉向傳》:“臣聞 舜 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顔師古 注:“《尚書》: 禹 作司空, 棄 後稷, 契 司徒, 咎繇 作士, 垂 共工, 益 朕虞, 伯夷 秩宗, 夔 典樂, 龍 納言,凡九官也。”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論江6*賊書》:“雖九官事 舜 ,十人佐 周 ,校於太尉,未可為比。”
(2).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員。《南齊書·樂志》:“六典聯事,九官列序。” 宋 葉適 《紀綱一》:“自 堯 舜 已來,外有嶽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頒以文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官漢語 快速查詢。
九官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官職統稱,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舜帝所設九種官職的合稱
這是最核心的釋義,源于上古傳說。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帝即位後,任命了九位賢能之士分别掌管不同的國家事務,合稱“九官”。具體包括:禹(司空,掌水土)、棄(後稷,掌農業)、契(司徒,掌教化)、臯陶(士,掌刑獄)、垂(共工,掌百工)、益(虞,掌山澤)、伯夷(秩宗,掌禮儀)、夔(典樂,掌樂律)、龍(納言,掌傳達)。 這一制度被視為中國早期國家官制的重要雛形,體現了分職治事的理念。
泛指中央朝廷的重要官職
在後世典籍中,“九官”有時被引申用來泛指中央政府中地位顯赫、職責重要的主要官員群體,類似于“九卿”的概念。這層含義強調了其作為國家行政核心組成部分的地位。
唐代尚書省六部與禦史台三院的合稱(較少用)
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唐代),“九官”也曾指代尚書省下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加上禦史台下屬的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合為九大重要機構。
總結來說,“九官”一詞的核心意義源自上古傳說,特指舜帝設立的九種關鍵官職,是中華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後世也引申指中央要職或特定朝代的重要機構組合。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尚書·舜典》(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九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了曆史記載和引申用法:
舜帝時期的九位大臣
根據《漢書·劉向傳》記載,舜任命了九位重要官員,分管不同職責,包括司空(禹)、後稷(棄)、司徒(契)等,共同輔佐治理天下。這一設置體現了古代政治分工的雛形,如《尚書》和顔師古注中均有詳細列舉。
泛指中央高級官員
後世文獻(如《南齊書·樂志》)将“九官”擴展為九卿六部等朝廷要職的代稱,如宋代葉適提到“九官列序”即指中央官僚體系。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九官”作為成語使用時,暗含官僚機構臃腫、腐敗的貶義,但這一用法需結合語境謹慎判斷,并非主流曆史釋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官職名稱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尚書》《漢書》等古籍。
白從白绁八牖倉茫差缪查清傳棒詞因毳羶大拜門大遠點差點字東諸侯杜門詩二號人物奮不顧生乖唇蜜舌官窯固體潮耗荒猾民黃燦燦黃龍旗環帀誨盜灰末堿水蛟龍交通哨赆琛金鼓記事既望據竊诳話來路不明蠟扡奁房離鸾别鶴竊弄楸戶耆哲衢道榮資生氣勃勃視日如年手巧談敍通訓托叉讬懷瓦鉒慰納問鼎無噍類矣無聊湘江竹小敗邪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