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君主名義給予的身分證明文件。《文苑英華·赦書四·會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尊號赦文》:“自今後并須準格用蔭人數年限,及察知冒賣資蔭,便收禁牒,報有司。”
“禁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指以君主名義頒發的身份證明文件,主要用于古代官員蔭補制度中,防止冒用身份。例如《文苑英華》記載:“察知冒賣資蔭,便收禁牒,報有司”,說明禁牒用于核實官員後代身份的真實性。
字義拆分
發音争議
存在兩種讀音: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官員世襲制度中,如唐代會昌年間規定官員後代需憑禁牒确認蔭補資格,避免冒名頂替。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禁止發放文書”,屬于對“禁”字的誤讀。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應以“君主頒發的身份證明”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苑英華》《唐會要》等古籍原文。
禁牒是一個漢字詞,指的是政府或權威機構發布的禁止某種行為或活動的文件、公告、通知等。
禁牒的拆分部首是牛,其中“牜”是左手半部分,表示與牛有關;“卩”是右下部分,表示钤印。禁牒的總筆畫為13畫。
禁牒源于古代的文書制度,是封建帝王統治時期用來管理國家事務的一種公文。它通過制定禁令、明确規定各種權責來管理民衆和官員。
禁牒的繁體字為「禁牒」,即保留了禁牒的傳統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禁牒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禁疊」,其中「疒」表示疾病,「束」表示捆綁,意味着用制度來控制病痛,引申為規定和命令。
1. 政府發出一份禁牒,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
2. 學校貼出了一份禁牒,要求學生不得在校園内隨意亂扔垃圾。
1. 禁令:指規定或命令禁止某種行為的法令。
2. 委牒:指政府或上級機構委派、托付事務的文書。
3. 收牒:指接收汽車、自行車等車輛的登記證明文件。
1. 禁令:與禁牒的意思相似,都是指禁止某種行為的規定。
2. 禁止:指不允許某種行為或活動的命令或規定。
自由:與禁牒相對立,指的是不受約束、不受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