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笙詩的意思、笙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笙詩的解釋

《詩·小雅》《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 宋 朱熹 于集傳中稱此六詩為“笙詩”。《詩·小雅·魚麗》 宋 朱熹 集傳:“按《儀禮·鄉飲酒》《燕禮》,前樂既畢,皆閒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上有臺》,笙《由儀》。閒,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則此六者,蓋一時之詩,而皆為燕饗賓客上下通用之樂。” 清 鳳韶 《鳳氏經說·下管金奏笙奏聲詩》:“《小雅》笙詩六篇, 朱子 主有聲無辭,謂古經篇題下必有譜,如《投壺魯鼓》《薛鼓之節》而亡之。諸儒據《尚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謂聲生于辭,辭調為譜,説亦有理。及讀《周官》金奏九夏,《儀禮》管新宮,《禮記》管象,覆之經文及諸家説,乃知笙奏、金奏及管,其為堂下之樂同,而存聲無辭亦同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笙詩,又稱“六笙詩”,是中國古代典籍《詩經·小雅》中六篇有篇名而無具體詩歌内容的特殊詩作。其核心特征與學術意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詩經·小雅》中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這些詩在現存《詩經》文本中僅存篇名,未記載詩句内容,屬于“有目無辭”的特殊文獻形式。其命名源于古代用笙樂器伴奏這些詩篇的演奏傳統,故稱“笙詩”。

二、内容性質與學術争議

  1. “有聲無辭”說

    漢代學者鄭玄在《毛詩正義》中提出,笙詩是古代禮儀中僅用笙樂伴奏的純樂曲,本無歌詞。這一觀點得到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的進一步闡釋,認為其功能為“以笙奏之,非歌辭也”,屬禮儀樂章。

  2. “亡佚說”

    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認為笙詩原有歌詞,但因年代久遠而失傳:“此六詩蓋武王、周公時所作,秦火之後亡其辭。”後世學者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亦支持此說。

三、曆史價值

  1. 禮樂制度實證

    笙詩的存在印證了周代禮樂一體化的文化特征。《儀禮·鄉飲酒禮》記載,這些詩篇用于宴飲、祭祀等儀式,通過器樂演奏強化禮儀規範,體現“以樂崇禮”的社會功能。

  2. 《詩經》編纂研究線索

    其有目無辭的現象為《詩經》成書過程提供關鍵依據。清代學者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中指出,笙詩結構反映先秦樂官整理詩歌時對音樂體系的重視,是研究《詩經》早期形态的獨特标本。

四、現代學術意義

當代研究聚焦于笙詩的禮樂功能與文化象征。如王國維《觀堂集林》考證,笙詩篇名中的“由庚”“崇丘”等可能暗含自然崇拜與農事祈願,揭示周人以樂溝通天人的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 鄭玄注,孔穎達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4. 皮錫瑞,《經學通論》,中華書局。
  5.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笙詩”是《詩經·小雅》中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的詩歌合稱,具體包括《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其名稱源于它們在古代禮儀中以笙樂器演奏的特性,屬于“有聲無辭”的純音樂形式。

核心解釋:

  1. 基本定義
    笙詩又稱“六笙詩”,收錄于《詩經·小雅》的“鹿鳴之什”和“南有嘉魚之什”兩部分。這六篇詩僅有标題,沒有具體文字内容,因此被稱為“有目無辭”。

  2. 名稱由來
    根據《儀禮》記載,這些詩在周代禮儀(如鄉飲酒禮、燕禮)中作為伴奏樂曲使用,演奏時以笙配合其他詩歌的吟唱,形成“一歌一吹”的表演形式,故得名“笙詩”。

  3. 争議與推測
    關于無文辭的原因,存在兩種觀點:

    • 本無文辭:認為它們本就是器樂曲目,無需歌詞;
    • 亡佚說:推測原有歌詞在流傳過程中散失。
  4. 曆史評價
    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首次明确将六詩統稱為“笙詩”,并指出其用途為禮儀配樂。現代學者多認為它們反映了周代禮樂制度中音樂與詩歌結合的特點。

補充說明:

笙詩的存在體現了《詩經》不僅是文學總集,也是古代音樂的重要載體。其“有聲無辭”的特點為研究先秦音樂文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别人正在浏覽...

安藏邊藩抃栗邊賞表酇采芝操唱影毳錫當量道氅典幹電虹睇眄東驢西磨,麥城自破訛法番戶奉元光火賊谷風荷賴驩館魂不附體護衛降恕極樂鳥愧悚連亘連收蠡城鱗皴淩賤亂哄哄毛巾被眉子硯麪疙瘩拗捩牆立觀乾酵母日月麗天軟簌簌少而精煞癢十六國石民石首局素木貪驩鐵炭廷诘投暮駝絨脫胎換骨外褂無出頭仙岑先夫鮮光小過年協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