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笙詩的意思、笙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笙詩的解釋

《詩·小雅》《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 宋 朱熹 于集傳中稱此六詩為“笙詩”。《詩·小雅·魚麗》 宋 朱熹 集傳:“按《儀禮·鄉飲酒》《燕禮》,前樂既畢,皆閒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上有臺》,笙《由儀》。閒,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則此六者,蓋一時之詩,而皆為燕饗賓客上下通用之樂。” 清 鳳韶 《鳳氏經說·下管金奏笙奏聲詩》:“《小雅》笙詩六篇, 朱子 主有聲無辭,謂古經篇題下必有譜,如《投壺魯鼓》《薛鼓之節》而亡之。諸儒據《尚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謂聲生于辭,辭調為譜,説亦有理。及讀《周官》金奏九夏,《儀禮》管新宮,《禮記》管象,覆之經文及諸家説,乃知笙奏、金奏及管,其為堂下之樂同,而存聲無辭亦同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笙詩”是《詩經·小雅》中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的詩歌合稱,具體包括《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其名稱源于它們在古代禮儀中以笙樂器演奏的特性,屬于“有聲無辭”的純音樂形式。

核心解釋:

  1. 基本定義
    笙詩又稱“六笙詩”,收錄于《詩經·小雅》的“鹿鳴之什”和“南有嘉魚之什”兩部分。這六篇詩僅有标題,沒有具體文字内容,因此被稱為“有目無辭”。

  2. 名稱由來
    根據《儀禮》記載,這些詩在周代禮儀(如鄉飲酒禮、燕禮)中作為伴奏樂曲使用,演奏時以笙配合其他詩歌的吟唱,形成“一歌一吹”的表演形式,故得名“笙詩”。

  3. 争議與推測
    關于無文辭的原因,存在兩種觀點:

    • 本無文辭:認為它們本就是器樂曲目,無需歌詞;
    • 亡佚說:推測原有歌詞在流傳過程中散失。
  4. 曆史評價
    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首次明确将六詩統稱為“笙詩”,并指出其用途為禮儀配樂。現代學者多認為它們反映了周代禮樂制度中音樂與詩歌結合的特點。

補充說明:

笙詩的存在體現了《詩經》不僅是文學總集,也是古代音樂的重要載體。其“有聲無辭”的特點為研究先秦音樂文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笙詩》的含義

《笙詩》是漢字的一個詞語,它分為兩個部分:「笙」和「詩」。這個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包括音樂、詩歌和情感的表達。

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笙」這個字由「⺣」(立刀)和「竹」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有十二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笙」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古代的《説文解字》中,它是古人為了表達樂器的一種名字。在繁體字中,「笙」的形狀稍有不同,多了一個「⺤」(豎鈎)部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笙」字的寫法稍為不同,字形中間的部分由「⺣」換成了「⺩」(豎彎),而底部的「⺤」(豎鈎)仍然保留。

例句

1. 他吹奏着笙,把心情傾吐于音符之間。
2. 這首笙詩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笙音、笙管、笙簧。
近義詞:竹笛、箫、吹管。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