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不逮理的意思、詞不逮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不逮理的解釋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确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詞不逮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í bù dài lǐ,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解析

2.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南朝梁代王僧孺的《太常敬子任府君傳》。文中對比了漢代文人的特點:“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長卿(司馬相如)工而未速,孟堅(班固)辭不逮理,平子(張衡)意不及文”,其中“辭不逮理”即指班固的文辭未能完全表達事理。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自謙:

4. 注意點

此成語常用于文學評論或學術讨論中,提醒注重言辭與邏輯的統一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關于《詞不逮理》的一些信息

《詞不逮理》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的意思是“言辭或言語力量無法表達出來的理由、道理”。下面來看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不逮理》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朱子(朱熹)的《讀書志》:“若言語不能盡情乎者,不可以聽之,不以為疑義,論争事實而累概。”意思是言辭無法完全表達出内心的情感,因此不能完全依賴言辭來解釋問題。

繁體:

《詞不逮理》的繁體字是《詞不逮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通常将“逮”寫為“達”,字形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

例句:

他的解釋雖然詳細,但仍然詞不逮理。

組詞:

詞不逮理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理不勝詞”、“字斟句酌”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道不明”、“言不由衷”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言之鑿鑿”、“理由充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