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邊地。 唐 陶翰 《贈房侍禦》詩:“浩蕩臨海曲,迢遙濟江壖。” 唐 康骈 《劇談錄·潘将軍失珠》:“﹝ 潘将軍 ﹞常乘舟射利,因泊江壖。” 明 唐順之 《常熟縣二烈祠記》:“其夫以覊旅浮寄江壖,非有可以豫藉之勢,環而指者皆兇人之黨也。” 清 王晫 《今世說·捷悟》:“ 胡 出已暮,至江壖,適有人跣足立星露中。”
“江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劇談錄》《贈房侍禦》等文獻原文。
《江壖》是指以壘土、石塊等修築的圍堰,用于攔截江河流水和堆積淤泥沙,用以調整水位和保護沿江地區的一種工程構築物。
《江壖》的拆分部首為“水”和“土”,拆分後的部首分别為“氵”和“土”。涉及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江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其中“江”指的是大江、河流,而“壖”則指的是堤壩、圍堰。繁體字“江壖”在簡體字中則寫作“江壩”。
在古代漢字中,表示“江壖”的字詞常常以象形字或指事字的形式出現。例如,“江”字是象形字,表示江河的形狀,而“壖”則是指事字,表示修築堤壩的工程。
1. 沿着江壖行進,可以看到修建工程正在進行中。
2. 這座江壖的建設,為當地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江河:指較大的水流,如長江、黃河。
2. 壖壩:指修建的堤壩,通常用來抵禦水流侵襲。
3. 水工:指從事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及管理的人員。
1. 堤壩:指修建在河流、湖泊等水體中,用來抵禦水流侵襲,保護沿岸地區的工程構築物。
2. 堰壩:指修建在河流中,用來攔截水流和調整水位的工程構築物。
開放、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