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鞋的一種。鞋端飾有絛制之鼻。《大戴禮記·哀公問》:“然則今夫章甫、句屨,紳帶搢笏者,此皆賢乎?”《荀子·哀公》“句屨”作“絇屨”。 王先謙 集解:“ 王肅 雲:‘絇,謂屨頭有拘飾也。’ 鄭康成 雲:‘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參閱《周禮·天官·屦人》 賈公彥 疏。一說“句”通“ 矩 ”。句屦為方頭之鞋。《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 陸德明 釋文:“句,音矩。 李 雲:‘方也。’”
“句屦”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考據分析:
一、實物指代(主流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一種帶有裝飾的鞋,鞋頭部位用絲縧制成鼻狀紋飾(即“絇”)。這種設計既有裝飾性,也象征禮儀規範,如《周禮·天官·屦人》記載其用途與等級制度相關。
形制争議
二、引申争議(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提出“句屦”可解為成語,引申指“能言善辯者”(“句”作言辭解,“屦”喻行走),但此說法缺乏明确古籍依據,可能與字形或讀音混淆有關。
讀音提示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優先采納第一種解釋,并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形制與象征意義。
《句屦》(jű tū)又稱句屦節,是指放在句槽中的輔助字符。它用于表示句子的結尾或者标志段落結束的标點符號。“句”是指句子,“屦”是指放置在鞋底下的墊子或者鞋套。
《句屦》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履”,其中“言”表示和語言有關,“履”表示和腳有關。
《句屦》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句屦》是古代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明代的《證道集》一書中,用于标記文章的結束。這個概念在後來的文字編排中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中,《句屦》的寫法為「句屦」,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句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一種古漢字寫法是将句子的結束用句號的主體部分畫得比較大,以示區别。另外,也有人将句號寫成一個“口”字加上一個點,或者畫成一個小人的形狀。
1. 他以一句精辟的話作為文章的結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篇文章錯字太多,最後一個句子也需要加上句屦。
句法、句子、句段、句意。
句號、句末、句終。
句首、句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