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督師的意思、督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督師的解釋

(1).官名。統率指揮軍隊的大将。 明 置。 清 顧炎武 《楚僧元瑛談湖南三十年來事作》詩之三:“督師公子竟頭陀,詩筆峥嶸浩氣多。” 清 李漁 《玉搔頭·止兵》:“本督師原要兼程而進,與他一同進剿的。”

(2).監軍;統兵作戰。 明 夏完淳 《幸存錄》卷下:“上遣閣臣 李建泰 督師,躬送之出城,待以殊禮。” 清 李漁 《玉搔頭·止兵》:“待老臣督師前去,與 江西 巡撫 王守仁 合兵會剿。” 溥偉 《讓國禦前會議日記》:“數日後,忽起用 袁世凱 督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督師”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軍事職能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監督、指揮軍隊作戰的職務或行為。該詞由“督”(監督、監察)和“師”(軍隊)構成,最早見于明代軍事體系,後擴展為對統帥軍隊者的統稱。以下從語義演變、曆史職能和文獻用例三方面展開:

一、語義與構詞解析

“督”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察也”,引申為監察、督促;“師”本義為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後泛指軍隊。《漢語大詞典》第7卷明确标注,“督師”指“統率軍隊作戰”或“統兵将領”,如《明史·孫承宗傳》載:“承宗督師薊遼,練兵屯田,修葺城池。”

二、曆史職能演變

明代中後期為強化邊防,設“督師”官職,屬臨時性軍事統帥,職權高于總督。據《明史·職官志》,天啟年間袁崇煥曾以兵部尚書銜“督師薊遼”,總攬遼東軍務。清代沿用此稱,但職能漸與總督重疊,如《清史稿》中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亦屬督師範疇。

三、文獻用例與延伸

古代文學作品中,“督師”常象征權威與責任。如清代魏源《聖武記》載:“(年羹堯)督師青海,號令嚴明。”現代漢語中,該詞仍用于形容軍事統帥或重大行動的指揮者,如梁啟超《譚嗣同傳》稱袁世凱“假以督師之名,行奪權之實”。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
  2. 《明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清史稿·左宗棠傳》,中華書局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督師”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主要分為名詞和動詞兩類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名詞用法(官職相關)

  1. 非正式軍事統帥
    督師在明代并非正式官職,而是對統率多省或邊疆軍隊的高級将領的統稱,職權相當于“總督某地軍務”的簡稱。例如:

    • 袁崇煥被稱為“督師薊遼”,即總領薊州、遼東等地的軍事;
    • 盧象升“督師七省”,指其總理川、陝、湖廣等七省軍務。
  2. 職權與地位
    督師實際掌握地方最高兵權,是皇帝之下權力最大的地方官員,常由文官或重臣擔任,如楊鶴曾任三邊總督(甯夏、延綏、甘肅)。

二、動詞用法(軍事行動)

  1. 監督指揮作戰
    指親臨前線統率軍隊,例如:“主帥在前陣督師,可激勵士氣”(見清李漁《玉搔頭·止兵》等文獻)。

  2. 監軍職能
    明代常派遣官員“督師”以監督軍事行動,如明思宗派李建泰督師抵禦李自成起義軍。

三、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四、需注意的誤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督師與總督的區别或具體人物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明代軍事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柏梁篇百齡白日夢踣踬豺狐之心憧愚楮錠給孤獨光環光瑩谷神凾刃之地豪纖浩學後舞繪畫昏瞶假埋檢錄潔純節朔結邪津般金蛾驚塵京直近友九子山朗鑒老媽子量功撩清倫要眉間蔑盡墨迹磨厲目酣神醉内升女貌郎才排傧撲棰奇迹凄酸乞銀全能冠軍撒噴傻裡八機收拙肆謗宋襄公邃遠螳螂黃雀特甚五色瓜狎競仙蟾霞衾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