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臨財不苟的意思、臨財不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臨財不苟的解釋

謂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語出《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氣義》:“孰以顯廉,臨財不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臨財不苟”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形容人在面對錢財時能堅守道義,不貪取不屬于自己的財物,體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成語釋義與出處 “臨財不苟”指面對錢財時,不隨便苟且獲取,強調在利益誘惑面前保持廉潔自律的品格。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意指面對財物不隨便占為己有,面對危難不隨便逃避責任。後世将其凝練為“臨財不苟”,成為形容廉潔自守的重要詞彙。

二、字義解析與引申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解釋為“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并引用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例句:“這樁東西,此來定有一番大用……隻是此人臨財不苟。”(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釋義為“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指廉潔自好”,是規範現代漢語用法的重要依據。(釋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2):強調其形容“人在財物面前不動心,不貪取”,常與“臨危不懼”并用,體現高尚品格。(釋義來源:朱祖延主編. 漢語成語大詞典. 北京:中華書局,2002.)

四、文化内涵與用法 該成語承載了儒家“重義輕利”的倫理觀,是中華民族崇尚廉潔、注重節操的文化體現。常用于:

五、經典例證 漢代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雖未直接使用該成語,但其“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的論述,深刻闡釋了包括“臨財不苟”(對應“取予者義之符”)在内的君子品格。後世如《後漢書》、《宋史》等史書中,亦不乏對官員“臨財不苟”行為的記載與褒揚。

網絡擴展解釋

“臨財不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2. 用法與結構

3. 文化内涵

4. 例句參考

5. 總結

該成語通過簡練的語言,凝練了中華文化中對廉潔品格的推崇,適用于描述拒絕不義之財、堅守道德底線的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禮記》《唐摭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北落辨決彩勝長恸長途唱針車囊塵垢粃糠沉靜寡言寵招稠濁大羅電達多角形鳳鳴感嘅鈎研棍棍裹足恨鐵不成鋼皇轝毀方瓦合加膝墜泉禁方糾糾卷绶卷束具陳君疇犒賞來賓浪迹浮蹤流羽妙品民本目意南庫鵬迹瓶簪鋪馬劄子愆目巧薄卿相秋深癯露屈人蒻笠商質神射太老師貪夫天阻同義瓦敦無對無箇烏藍無漏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