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髀的意思、擊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髀的解釋

以手拍股。 唐 李翺 《答韓侍郎書》:“當為再三讀之,以代擊髀而歌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擊髀”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1.基本解釋

“擊髀”指以手拍打大腿的動作,常用于表達情緒激動或感慨時的下意識反應。

2.詞源與出處

該詞源自《詩經·大雅·文王》中的《鴻雁》篇:“擊髀奮足,以距其門。”原意是用力拍打大腿後迅速行動,以阻止大雁逃離,後引申為情緒外露的表現。

3.使用場景

4.構成解析

5.總結

“擊髀”通過具象的肢體動作傳遞抽象的情感,是漢語中生動表達情緒的典型詞彙,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擊髀

擊髀(jī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官員用手拍擊大腿,表示内心的悔過和悲傷。這個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髀(bì)和擊(jī)。

髀,讀音為bì,是一個具有“足部股部”意義的部首。它由“骨”和“骼”兩個部首組成,形狀像人的大腿骨,表示這個詞與腿部有關。

擊,讀音為jī,是一個具有“打擊、敲擊”意義的部首。它由“扌”和“甚”兩個部首組成,形狀像手在打擊的動作,表示這個詞與拍擊行為有關。

《擊髀》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韓非子·喻老》。相傳,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曾撰寫了一篇名為《韓非子·喻老》的故事集,其中就有一篇講述了一個官員因犯錯而被貶斥的故事。該官員深感内疚和悔過,于是他用手拍擊自己的大腿,表達内心的忏悔和悲傷。後來,人們就用“擊髀”來表示道歉和自責的情感。

擊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擊髀”,多用于中文傳統文化的相關著作和文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擊髀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例如西漢時期,有一種寫法是将“髟”(頭發)放在“敕”(命令)下面,表示“命令剃發”。此外,還有一種寫法将“敕”下面的“斥”(拒絕)改為“白”(白色),表示官員因遭貶斥而白了頭發。這些古代漢字寫法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擊髀的理解和描述。

以下是一些使用擊髀的例句:

1. 官員犯錯後,他在家裡擊髀,表達内心的悔過之情。

2. 這位運動員因自己的疏忽導緻比賽失敗,賽後他擊髀道歉。

擊髀的近義詞有懊悔、忏悔、自責,反義詞則可以是不懊悔、不忏悔、不自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