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相和曲》名。也稱《江南可采蓮》。古辭寫 江 南采蓮時的景色,純用白描。參閱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上、 宋 郭茂倩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江南》。
“江南曲”這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學體裁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樂府詩題來源 作為樂府舊題,“江南曲”源于漢代《相和歌辭·相和曲》,又名《江南可采蓮》。其古辭以白描手法描繪江南采蓮場景,展現水鄉勞動與自然風光,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經典意象(參考、)。
二、唐代詩人李益的拟樂府詩作 唐代李益沿用此題創作閨怨詩,成為經典名篇:
三、文化意象延伸 該詞後來衍生為江南地域文化的象征:
四、語義辨析需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首具體詩作或文化意象的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注釋與賞析部分。
《江南曲》是一首古代的音樂作品,常見于古琴、笛子等樂器的曲譜中。它描述了江南地區(中國東南部地區)的美景和濃厚的文化氛圍。這首曲子以其曲調婉轉、節奏舒緩而聞名。
《江南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3個部首:氵(水部首)、阝(阜部首)、曲(曰部首),共8個筆畫。
《江南曲》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用來形容江南地區的景色和風情。隨後,這個詞被廣泛引用,并逐漸演變為單獨的詞語,形容江南地區的音樂作品。
《江南曲》的繁體字為「江南曲」。
在古代,「江南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而如今我們使用的寫法是經過現代漢字簡化後的形式。
1. 老師在課堂上演奏了一首美妙的《江南曲》,讓我們陶醉在江南的浪漫氛圍中。
2. 這部電影用《江南曲》的旋律為背景音樂,給觀衆帶來了一種甯靜而溫暖的感覺。
1. 江南風情:形容江南地區獨特的景色和文化風情。
2. 曲藝:指以編曲、表演歌曲、快闆等藝術形式為内容的表演藝術。
1. 江南小調:與《江南曲》相似,描述江南地區的音樂作品。
2. 江南詞:類似于《江南曲》,用詩歌形式表達對江南景色的贊美。
1. 北方曲:形容北方地區的音樂作品,與《江南曲》相對。
2. 平原曲:指平原地區的音樂作品,與《江南曲》的山水意境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