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蔌蔌的意思、蔌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蔌蔌的解釋

(1).猥瑣丑陋貌。《詩·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 毛 傳:“蔌蔌,陋也。” 林纾 《讀<小雅>》:“於是佌佌蔌蔌者布滿朝列,國豈有不卒斬者耶!”

(2).風勁烈貌。《文選·鮑照<蕪城賦>》:“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李善 注:“蔌蔌,風聲勁疾之貌。” 唐 韓愈 《雨》詩:“坐來蔌蔌山風疾,山雨隨風暗原隰。”

(3).飄落貌。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詞之二:“洞口春紅飛蔌蔌,仙子含愁眉黛緑。” 宋 蘇轼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詞:“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明 高啟 《梅花》詩之八:“枝頭誰見花驚處,嫋嫋微風蔌蔌霜。”

(4).涓流貌。 宋 蘇轼 《食甘》詩:“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 宋 蘇轼 《賀新郎·夏景》詞:“共粉淚,兩蔌蔌。”

(5).象聲詞。輕微之聲。《南史·王晏傳》:“見屋桷子悉是大蛇,就視之,猶木也。 晏 惡之,乃以紙裹桷子,猶紙内搖動,蔌蔌有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何經文》:“會夜,大霧晦黑,乃設伏。縱羊山中走,齕草,蔌蔌有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蔌蔌是一個漢語形容詞,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1. 形容風聲、雨聲或其他細碎連續的聲音: 指物體摩擦、風吹或小雨落下時發出的輕微、密集且連續不斷的聲響。常用來描繪自然界的細微聲音,帶有一定的形象性和拟聲效果。例如:

    “晚風蔌蔌吹枯木。” (形容風吹過枯木發出的沙沙聲)

    “四壁蔌蔌鳴悲風。” (形容風聲在四壁間嗚咽作響)

    “雨蔌蔌地打在芭蕉葉上。” (形容小雨淅淅瀝瀝的聲音)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2. 形容鄙陋、猥瑣的樣子: 用于形容人的舉止、外貌或氣質顯得粗俗、不高雅、缺乏教養或氣度。含有貶義色彩。例如:

    “其容蔌蔌。” (形容容貌鄙陋)

    “為人蔌蔌,無大志。” (形容為人猥瑣,胸無大志)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

“蔌蔌”的核心含義圍繞“細碎連續的聲音” 和“鄙陋猥瑣的樣子” 展開。在使用時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确切指向。作為拟聲詞時,多用于描繪風聲、雨聲等自然聲響;作為形容詞描述人時,則帶有明顯的貶義,指其形象或舉止粗俗不高雅。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多出現在書面語或對古語的引用中。

網絡擴展解釋

“蔌蔌”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拟聲用法
    形容細碎、連續的聲音,如風吹樹葉、雨落或衣物摩擦聲。例如:“秋風掠過,枯葉蔌蔌作響。”此用法與“簌簌”相通,需注意“蔌”與“簌”字形差異,但發音相同(sù),常混用。

  2. 狀态描述
    指物體輕而密集地飄落或抖動的樣子,如“花瓣蔌蔌而落”“淚下蔌蔌”。此處強調動态的輕柔與連續性。

  3. 古義引申
    在《詩經》等古籍中,“蔌蔌”可表“鄙陋”“輕浮”之意。如《小雅·正月》“蔌蔌方有穀”,諷刺小人得勢的粗俗之态。此義現代較少使用,需結合古文語境。

  4. 植物相關
    單字“蔌”本指野菜(如《詩經·大雅》中“其蔌維何”),疊用“蔌蔌”或可形容野菜叢生之貌,但此用法罕見。

注意:現代漢語中,“蔌蔌”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簌簌”表示聲音或飄落狀态。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蔌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避免與“簌簌”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安民榜贲墉財門鈍驢殘貨唱唱咧咧懘籥春蘭秋菊大徧大殿大楷單盡丹帷大搉丁期東南耳齊飛傳甘乳跟夫貢箋勾股形顧倩寒禁熇蒸畫計揀點蹇鄂講化系泊擊馬景望禁憲救火卷攣絕學臨帖淪湮魯人緑窗你娘嘔家偏悭趣造乳白色贍救失悔石經守分安常疏怠水注四弘司馬遷彤帏未決犯無可非議香社橡子鮮亮曉風殘月小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