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ach wood charms hung on the gate during lunar New Year]∶古時挂在大門上的兩塊畫着門神或寫着門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闆。後在其上貼春聯
(2)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借代春聯
(1).古代挂在大門上的兩塊畫着 神荼 、 郁壘 二神的桃木闆,以為能壓邪。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韋璜 《贈嫂》詩:“案牘可申生節目,桃符雖聖欲何為。”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樹鋸做桃符,釘在門上,着他兩個替我管門戶。” 郭沫若 《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兒童文學不是些鬼畫桃符的妖怪文字。”
(2). 五代 時在桃木闆上書寫聯語,其後書寫于紙上,稱為春聯。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 鐘馗 、桃闆、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 冰心 《三寄小讀者》六:“每到新春季節,總會看見人家門口貼的紅紙春聯,上面有的寫着:‘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桃符就是春聯的别名。”亦作“ 桃符闆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門對》:“桃符闆,即今門對,古當有之,其事始於 五代 見記載耳。”
桃符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四方面解釋:
桃符最早指懸挂于門兩側的桃木闆,源于遠古桃木崇拜。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樹下的神荼、郁壘二神能捉百鬼()。《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古人将桃木視為驅邪之物,新年時在門旁設桃木闆,或刻二神形象,或寫其姓名,用以驅鬼避邪( )。
在文學作品中具有雙重象征:
需注意:在特定語境中,"桃符"可能特指原始桃木闆(如驅鬼場景)或代指春聯(如詩詞典故),這種語義演變導緻教學中可能存在不同解讀()。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理解該詞含義。
桃符是指祛除惡鬼、請神保平安的一種符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常将桃符貼在門口或者牆上,以驅邪避災。
桃符的部首為木,總共有11個筆畫。
桃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道教信仰。傳說中,仙界有一棵可以長生不老的桃樹,人間的桃符就是從這棵桃樹上取得的。繁體字為檮符。
在古代,桃符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原本的寫法為“荅符”,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桃符”。
1. 為了祈求家庭平安,爺爺貼了一張桃符在門口。
2. 在年初的廟會上,人們紛紛購買桃符以求驅邪消災。
桃樹、桃花、桃林、桃源、桃李滿天下
符咒、護身符、符匣
邪符、厄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