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而立之年的意思、而立之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而立之年的解釋

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而立之年”是漢語中一個常用的年齡稱謂,特指三十歲。其含義和文化内涵主要源自儒家經典,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源與核心釋義

該詞直接出自《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對人生階段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此處“立”指确立人生方向,具備獨立人格與社會責任感。漢代經學家包鹹注解為“有所成立也”,即事業根基穩固、思想成熟獨立的狀态。


二、文化内涵解析

  1. 人格獨立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有以自立,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指三十歲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能獨立承擔社會責任。

  2. 事業根基

    傳統語境中,“立”包含立業之意。《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義為“指人開始有所成就”,強調三十歲是建立事業基礎的關鍵期。

  3. 社會角色确立

    古代禮制中,男子二十行冠禮(成年禮),至三十歲需完全履行家庭與社會義務,如《禮記·曲禮》所載“三十曰壯,有室”。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四、文化意義

“而立”濃縮了儒家對人格成長的階段性要求。相較于二十歲的“弱冠”(初成年),三十歲需實現從“學習者”到“實踐者”的跨越,這一觀念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年齡價值觀。


參考資料:

  1. 《論語·為政》(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5. 《禮記·曲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網絡擴展解釋

“而立之年”是漢語中一個常用的年齡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人三十歲的年齡,源于《論語·為政》中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其中“立”原指人格、學識、事業等方面的自立,後演變為三十歲的代稱,傳統上多用于男性。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論語·為政》,孔子以十年為階段總結人生成長,提出“三十而立”标志着從被動學習轉向獨立認知的階段。古代認為三十歲應具備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能力。

  3. 深層含義
    不僅指年齡,更強調成熟狀态:

    • 人格自立:形成獨立思想和價值觀;
    • 事業基礎:确立職業方向或成就;
    • 社會角色:承擔家庭責任,成為社會支柱。
  4. 用法注意

    • 現代使用中雖仍以指代男性為主,但性别限制已逐漸淡化;
    • 部分學者認為單獨使用“而立”存在語義割裂,建議用“當立之年”更準确。
  5. 示例與延伸
    如歌德在而立之年專注創作,魯迅雜文《導師》中以此形容人生階段的轉折。英語常譯為“thirty years of age”或“the year of self-reliance”。

擴展閱讀:與“不惑之年(40歲)”“知天命(50歲)”等同屬儒家年齡稱謂體系,反映傳統文化對人生階段的哲學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半托悲忿北九州辯才無礙避地不異才英側筆臣隸出滞雕舄滴滴鄧鄧坻鄂鞮象風爐豐餘哽恧共振貴任晧晧河平後世後焰潢汙瓠巴會合翦彩椒鹽葭思即墨筋節進莊系繩寄書鴈舊汙空堕柳綠桃紅麻麻雨袍笏剖治潛夫奇藍求托權府蛐蛐兒仁智殿攝畫疏簿騰蛇吐吞偉瑰葦莞委至吻角溫氣毋需鮝鶴衺慝錫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