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姜后脱簪的意思、姜后脱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姜后脱簪的解释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周宣 姜后 者, 齐侯 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 宣王 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寔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復 姜后 ,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 汉 崔琦 《外戚箴》:“ 宣王 晏起, 姜后 脱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姜后脱簪"是源自《列女传·周宣姜后》的典故,指周宣王王后姜氏以自我惩戒的方式劝谏君王勤政的贤德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典故本义 姜后因周宣王早朝迟至,自认"君王失礼根源在王后",遂摘去发簪与耳饰,着素服至永巷请罪,促使宣王反省并勤于政事。此行为被《汉语大词典》收录为成语,释义为"后妃自责劝勉君王"(《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

二、文化引申

  1. 规谏艺术:体现古代"以柔克刚"的劝谏智慧,通过自我贬损引发对方反思,较之直谏更具感染力
  2. 妇德典范:被《女诫》《内训》等女教文献援引,树立"辅君以德"的后妃楷模(《中国古代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现代应用 该典故常见于文史研究领域,用以分析先秦政治伦理中的"后妃谏政"现象(《周代礼制研究》,中华书局)。在语言使用中,多比喻勇于自我反省以规劝他人的行为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姜后脱簪”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列女传·周宣姜后》,主要讲述周宣王的王后姜氏以自省劝谏君王勤政的故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1. 历史记载
    该典故出自汉代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姜后是齐国诸侯之女,以贤德著称,恪守礼法,“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
  2. 事件背景
    周宣王曾因贪图安逸而晚起,姜后认为君王失礼是因自己未能尽到规劝之责,于是脱去发簪、耳饰,身着素服,在永巷(宫中长巷)待罪,并让傅母传话:“妾身有过,致使君王耽于享乐而疏于朝政。”

二、行为象征与含义

  1. 自我惩戒的礼仪
    脱簪珥、散头发、换素服是古代后妃向君王请罪的礼节,甚至需赤足,因裸露双足在当时具有侮辱性,类似“负荆请罪”。
  2. 劝谏君王的智慧
    姜后通过自省与自我惩罚,委婉提醒周宣王勤政。宣王因此醒悟,承认“寡人不德”,并恢复姜后地位,从此励精图治。

三、引申意义

  1. 后妃辅政的典范
    该典故被后世视为后妃以礼辅佐君主的典范,强调德治与自律的重要性。
  2. 文化影响
    成语“姜后脱簪”常用于形容以自省、谦卑的方式劝诫他人,尤其在涉及君臣、夫妻关系时,体现以柔克刚的智慧。

注:

部分网络解释(如“成功后松懈”)与传统典故含义不符,建议以《列女传》及权威文献记载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板心暴人悲肠北拳弊混弊久不相放不足为意仓玉插带婆城谯辞巧理拙答拜躭恐道东说西大牌档打消典仪东经烦酲返棹负素诡巧皡天罔极鹤车横科暴敛后生家厚诬换气降宥讥贬节哭尽付东流积衰爵室可悲羸孱刘杜芒鞋麋费派出机构胼冒丕猷铺撒穷极要妙葺袭人卒宂费戎甲三孤蛇草舍止适然诗苑天地桌侻陋为别鍡鑸武吏小热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