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亭名。在 浙江省 紹興市 西南之 蘭渚山 上。 東晉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謝安 等同遊于此, 羲之 作《蘭亭集序》。
(2).指《蘭亭帖》。 唐 李約 《蕭子雲飛白蕭字贊序》:“比獲《蘭亭》之書,世情觀之,未若野人之塊,不闕於世,在世為無用之物,苟適餘意,於餘則有用已多。” 宋 陸遊 《太平時》詞:“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 明 陶宗儀 《<蘭亭集>刻》:“《蘭亭》一百一十七刻,裝褫作十冊,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圖書鈐縫玉池上,後歸 賈平章 。” ********* 《寄映霞》詩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傳,苦無椽筆寫《蘭亭》。”
(3).見“ 蘭亭春 ”。
“蘭亭”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地理位置與曆史背景 蘭亭是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蘭渚山的一處古迹。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2名士在此舉行修禊雅集,通過“曲水流觞”飲酒賦詩,後由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記錄盛況,奠定了其文化地位。
書法藝術代表作 該詞亦特指王羲之親書的《蘭亭集序》墨迹(即《蘭亭帖》),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李約曾贊其“未若野人之塊”,宋代陸遊更在詞中提及臨摹此帖的雅趣。
文化符號與衍生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蘭亭”逐漸演變為文人雅集、書法藝術的象征,如詩詞中常借指高雅的聚會。另有“蘭亭春”這一衍生詞(或為酒名),但具體含義需結合更多史料考證。
建議對書法史感興趣者可查閱《蘭亭集序》摹本及相關研究文獻,深入體會其藝術價值。
蘭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蘭花盛開的亭子。蘭花被視為高雅、純潔、清香的象征,亭子是供人歇息和觀賞景色的建築物,因此蘭亭成為了一個象征着文雅和美麗的景點。
蘭亭的部首是“蘭”,筆畫數為13。其中,“蘭”的部首是“卩”,筆畫數為6;“亭”的部首是“亠”,筆畫數為2。
蘭亭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人王羲之的名作《蘭亭集序》。這是一篇描寫王羲之與友人們在蘭亭同樂的文字,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蘭亭的繁體字為「蘭亭」。
在古代,蘭亭的寫法略有變化。蘭字旁邊附有水部,稱為「蕈」。亭字則在上方多加一點,稱為「汀」。因此,古時候的寫法是「蘭汀」。
1. 我們在蘭亭中欣賞着美麗的蘭花。
2. 這座蘭亭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常聚集的地方。
蘭亭可以根據需要組成其他詞語,例如:蘭亭序、蘭亭集、蘭亭雅集、夢回蘭亭。
蘭亭的近義詞包括:蘭堂、蘭舍、蘭苑、蘭苑亭。
蘭亭的反義詞可以是:骈亭、扁亭、丑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