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部牒的意思、祠部牒的詳細解釋
祠部牒的解釋
祠部所頒發的度牒。 唐 宋 以來,祠部發給或售給出家人以憑證,可免地稅及徭役。《釋氏要覽》卷上:“祠部牒:此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谲知·金還酒債》:“ 荊公 素喜 俞清老 。一日謂 荊公 曰:‘吾欲為浮屠,苦無祠部牒耳。’ 荊公 欣然為具僧資,約日祝髮。過期寂然。公問故, 清老 徐曰:‘吾思僧亦不易為,祠部牒金且送酒家還債。’公大笑。”
詞語分解
- 祠的解釋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廟。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詞)。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祠部牒是唐宋時期由祠部(隸屬尚書省)頒發的官方憑證,主要用于僧尼出家身份的認定與管理,具有免除賦稅和徭役的特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
定義與功能
祠部牒是古代官府發放給僧尼的度牒,相當于宗教身份證明。持有者可憑此免除地稅、徭役等義務。唐宋時期,政府通過出售或發放祠部牒來增加財政收入或控制宗教人口規模。
-
曆史背景
- 經濟影響:因祠部牒具有免稅特權,民間存在買賣現象。例如,宋代曾将度牒作為貨币替代品,用于支付軍費或赈災。
- 文獻記載: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了一則故事:俞清老假借出家名義向王安石索要祠部牒,實則變賣還債,側面反映其經濟價值。
-
相關争議
部分資料誤将“祠部牒”解釋為對祖先的敬仰(如),但結合權威史料及多數文獻,此說法不準确,實為宗教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祠部牒是古代宗教管理的重要制度工具,兼具身份認證和經濟調控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祠部牒這個詞的意思及來源:
祠部牒這個詞是指在古代祠堂中用來記載祖先名字和世系等信息的木牌。它有着重要的宗族和文化意義,被視為祖先保佑和家族血脈延續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祠:礻(示旁)+ 司(白旁)
部:⻏(門字旁)+ 耂(老字旁)
牒:片(片字旁)+ 十
繁體字:
祠部牒
古時候漢字寫法:
祠部牒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會使用上述的部首構成字形。
例句:
1. 我們家族的祠部牒記錄着幾百年來的先祖姓名和世系。
2. 祠部牒上的名字代表着我們家族的榮譽和傳承。
組詞:
祠堂、祭祀、宗族、家族、世系、族譜
近義詞:
牌匾、銘牌、碑文
反義詞:
遺忘、失傳、斷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