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奸伏的意思、奸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奸伏的解釋

隱伏未露的壞人壞事。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 尚 ( 度尚 )字 博平 , 山陽 湖陸 人也。初,為 上虞 長,糾摘姦伏,縣中謂之神明。”《周書·裴俠傳》:“有大司空掌錢物典 李貴 乃於府中悲泣。或問其故。對曰:‘所管官物,多有費用, 裴公 清嚴有名,懼遭罪責,所以泣耳。’…… 俠 之肅遏姦伏,皆此類也。” 宋 陸遊 《右朝散大夫陸公墓志銘》:“發姦伏,申寃枉,號稱神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奸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ān f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隱藏在暗處等待機會行惡 的敵人或惡人,強調其陰險狡詐、伺機而動的特性。例如描述潛伏的歹徒或未被察覺的陰謀。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奸:指邪惡、狡詐;伏:潛伏、隱藏。兩字結合,形容壞人或壞事隱蔽未露,伺機作惡。
    • 古代文獻中多指官吏揭露隱蔽的罪行(如“發擿奸伏”),體現其作為政治術語的用途。
  2. 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常見于史書,如《後漢紀》《周書》等,用于贊揚官吏明察秋毫、懲治惡行。

      例:晉代袁宏《後漢紀》提到“糾摘姦伏,縣中謂之神明”,指官員揭露隱惡,百姓稱頌。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評論中,形容潛在危險或陰謀。

三、相關成語與擴展


四、總結

“奸伏”既指潛伏的惡勢力,也延伸為揭露惡行的行為。其含義因語境而異,古代多用于吏治,現代則偏向描述潛在威脅。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奸伏的意思

《奸伏》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埋伏在暗中,偷偷地窺伺。通常用來形容敵人潛伏在黑暗中進行陰險的行動,具有欺騙和破壞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奸伏》這個成語由“奸”和“伏”兩個字組成。

第一個字“奸”是一個通用部首,并且寫作5畫:宀+大。

第二個字“伏”是一個形聲複合字,也寫作5畫:亻+言。

來源

《奸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胠箧》篇中,原文是:“忍你之衆人而,奸伏也。”意為忍受你的衆人,就是埋伏下奸詐之心。

繁體

《奸伏》在繁體字中寫作「奸伏」,拆分部首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也有表示《奸伏》意思的字,例如: 奸- 彳、豜 伏- 亻、伏

例句

1. 敵人派出奸伏,企圖在夜晚突襲我們的陣地。

2. 這個人看似忠誠,實際上心中卻埋伏着奸猾的計劃。

3. 面對敵人的奸伏,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以避免受到損失。

組詞

1. 奸詐:形容心機深沉,做事陰險狡詐。

2. 伏擊:埋伏在暗處,突然襲擊敵人。

3. 奸佞:指行為卑鄙陰險的惡人。

近義詞

1. 暗算:暗中策劃,暗中進行陰險行動。

2. 潛伏:潛藏在某處,等待時機行動。

3. 埋伏:隱藏起來等待,以便在適當時機進行襲擊。

反義詞

1. 光明正大:公開、明亮、正直,沒有陰謀。

2. 公開:公然、明确地展示,沒有隱藏行動。

3. 坦誠:直率、真誠,沒有隱藏心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