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cuse while weeping]∶哭着控訴
(2) [tell one’s sorrows in tears]∶哭着訴說[悲傷之事]
亦作“ 泣愬 ”。流淚訴說;哭着控訴。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十:“ 明皇 時,番胡入見,伶人譏其貌,不能堪,相與泣訴於上前。”《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獻公 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 師曹 鞭之十下,妾泣愬於 獻公 。” 徐特立 《緻張敬堯的*********》:“ 特立 于七月内因事返鄉,四鄰父老鹹來泣訴。”
“泣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哭着控訴或流淚訴說悲傷之事。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用法分析:
哭着控訴
指在極度悲傷或憤怒時,邊哭泣邊表達對不公或傷害的控訴。例如:
徐特立《緻張敬堯的公開信》中提到“父老鹹來泣訴”,描述百姓哭訴不公的場景。
流淚訴說悲傷
多用于文學語境,表達哀傷情感的傾述。例如:
“箫聲悠揚,仿佛在泣訴一段凄美的故事”。
曆史典故
宋代《寓簡》記載,番胡因被譏諷外貌而“泣訴于上前”;《東周列國志》中也有“泣愬”的用法,體現其古典色彩。
現代語境
常見于文學、新聞等場景,如“警笛聲聲撼人心,泣訴當年倭寇侵”,或用于描述個人悲憤情緒的表達。
“泣訴”通過“泣”(哭泣)與“訴”(訴說)的結合,強調情感與表達的雙重性,既可用于現實中的控訴,也可用于藝術化的情感渲染。如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滬江詞典或《寓簡》等古籍。
《泣訴》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形容人因悲傷、痛苦、憤怒等強烈情感而大聲哭泣和訴說的行為。
《泣訴》的部首是水(氵)和言(讠),它的筆畫數為11畫。
《泣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泣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泣訴》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核心的部首和意思仍然保持不變。
1. 失去親人的痛苦讓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隻能泣訴哀悼。
2. 面對不公正的對待,他選擇用泣訴來表達内心的不滿。
1. 泣聲:形容哭泣時發出的聲音。
2. 抱怨:表示不滿和不平的訴說。
1. 哀訴:表示因悲痛而大聲哭訴。
2. 訴苦:訴說痛苦和不滿的經曆。
安慰:表示安撫和鼓勵,為減輕他人的痛苦和憂傷而發表的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