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奸伏的意思、奸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奸伏的解释

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尚 ( 度尚 )字 博平 , 山阳 湖陆 人也。初,为 上虞 长,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周书·裴侠传》:“有大司空掌钱物典 李贵 乃於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管官物,多有费用, 裴公 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 之肃遏姦伏,皆此类也。” 宋 陆游 《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发姦伏,申寃枉,号称神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奸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含义清晰,特指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以下从词典释义、典籍应用、词源结构、近反义词及现代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隐藏的罪恶或未被揭露的奸邪之事。

    • 《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63页)明确释义为:“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参考链接:汉语大词典网络版(需订阅访问)

  2. 古代司法语境

    多用于描述官吏揭露隐秘罪行的能力,如“发奸伏”(揭发潜伏的罪恶)。

    • 《辞源》(修订本)释为:“隐藏的邪恶。”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二、典籍用例

  1. 《后汉书·酷吏列传·周纨传》

    “纨发奸伏如神,吏民不敢欺。”

    译文:周纨揭发隐藏的奸恶如同神明,官吏百姓不敢欺骗。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参考链接:国学网《后汉书》原文

  2. 《宋史·包拯传》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发奸伏,无隐情。”

    注:此处“发奸伏”强调揭露隐秘罪行。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


三、词源与结构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词汇 差异说明
近义词 隐恶 侧重隐藏的恶行,但少司法色彩。
阴慝 指暗中作恶,语义更抽象。
反义词 彰善瘅恶 表彰善行,贬斥恶事(《尚书·毕命》)。

五、现代应用与权威参考

虽属古语,但仍在历史、法学研究中使用,尤见于对古代司法制度的描述: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提及:

“汉代‘刺史’职责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发奸伏’能力为考核重点。”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五版)


“奸伏”专指潜伏未露的奸邪人事,源于古代司法术语,强调对隐蔽罪恶的揭露。其权威释义见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经典用例载于《后汉书》《宋史》,现代学术著作中仍作为专业术语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奸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iān fú,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隐藏在暗处等待机会行恶 的敌人或恶人,强调其阴险狡诈、伺机而动的特性。例如描述潜伏的歹徒或未被察觉的阴谋。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奸:指邪恶、狡诈;伏:潜伏、隐藏。两字结合,形容坏人或坏事隐蔽未露,伺机作恶。
    • 古代文献中多指官吏揭露隐蔽的罪行(如“发擿奸伏”),体现其作为政治术语的用途。
  2. 使用场景

    • 历史语境:常见于史书,如《后汉纪》《周书》等,用于赞扬官吏明察秋毫、惩治恶行。

      例:晋代袁宏《后汉纪》提到“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指官员揭露隐恶,百姓称颂。

    • 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或评论中,形容潜在危险或阴谋。

三、相关成语与扩展


四、总结

“奸伏”既指潜伏的恶势力,也延伸为揭露恶行的行为。其含义因语境而异,古代多用于吏治,现代则偏向描述潜在威胁。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蚌蠧宝镪鄙妒並用层汉昌德长短说唱礼逞瑞春天出生地麤冗颠覆付畀负纤浮飏根壮叶茂謌咏观乐汉傅秽駡绘事惛乱家次蹇蹙脚底板骄放贾商积财九品莲池开涤恪懃揆抚裤子连翩緑沉盲肠炎马群梅花障面命密捕末契木头橛子囊笥平川前和奇拔青亩秦宫块砾穷光蛋取醉然糠自照司花妓松竹袒膊吐绚祥刑衔牌小褂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