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奸伏的意思、奸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奸伏的解释

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尚 ( 度尚 )字 博平 , 山阳 湖陆 人也。初,为 上虞 长,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周书·裴侠传》:“有大司空掌钱物典 李贵 乃於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管官物,多有费用, 裴公 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 之肃遏姦伏,皆此类也。” 宋 陆游 《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发姦伏,申寃枉,号称神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奸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iān fú,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隐藏在暗处等待机会行恶 的敌人或恶人,强调其阴险狡诈、伺机而动的特性。例如描述潜伏的歹徒或未被察觉的阴谋。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奸:指邪恶、狡诈;伏:潜伏、隐藏。两字结合,形容坏人或坏事隐蔽未露,伺机作恶。
    • 古代文献中多指官吏揭露隐蔽的罪行(如“发擿奸伏”),体现其作为政治术语的用途。
  2. 使用场景

    • 历史语境:常见于史书,如《后汉纪》《周书》等,用于赞扬官吏明察秋毫、惩治恶行。

      例:晋代袁宏《后汉纪》提到“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指官员揭露隐恶,百姓称颂。

    • 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或评论中,形容潜在危险或阴谋。

三、相关成语与扩展


四、总结

“奸伏”既指潜伏的恶势力,也延伸为揭露恶行的行为。其含义因语境而异,古代多用于吏治,现代则偏向描述潜在威胁。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奸伏的意思

《奸伏》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埋伏在暗中,偷偷地窥伺。通常用来形容敌人潜伏在黑暗中进行阴险的行动,具有欺骗和破坏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笔画

《奸伏》这个成语由“奸”和“伏”两个字组成。

第一个字“奸”是一个通用部首,并且写作5画:宀+大。

第二个字“伏”是一个形声复合字,也写作5画:亻+言。

来源

《奸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胠箧》篇中,原文是:“忍你之众人而,奸伏也。”意为忍受你的众人,就是埋伏下奸诈之心。

繁体

《奸伏》在繁体字中写作「奸伏」,拆分部首与简体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中也有表示《奸伏》意思的字,例如: 奸- 彳、豜 伏- 亻、伏

例句

1. 敌人派出奸伏,企图在夜晚突袭我们的阵地。

2. 这个人看似忠诚,实际上心中却埋伏着奸猾的计划。

3. 面对敌人的奸伏,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避免受到损失。

组词

1. 奸诈:形容心机深沉,做事阴险狡诈。

2. 伏击:埋伏在暗处,突然袭击敌人。

3. 奸佞:指行为卑鄙阴险的恶人。

近义词

1. 暗算:暗中策划,暗中进行阴险行动。

2. 潜伏:潜藏在某处,等待时机行动。

3. 埋伏:隐藏起来等待,以便在适当时机进行袭击。

反义词

1. 光明正大:公开、明亮、正直,没有阴谋。

2. 公开:公然、明确地展示,没有隐藏行动。

3. 坦诚:直率、真诚,没有隐藏心思。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