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公甫 ”。複姓。 春秋 時 魯國 有 公父文伯 。見《左傳·定公五年》。
“公父”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丈夫的父親,即現代所稱的“公公”。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左傳》等典籍中提到的家庭關系稱謂。該詞由“公”(對尊長的敬稱)與“父”組合而成,體現了傳統禮制中對長輩的尊稱習慣。
複姓“公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最著名的曆史人物為公父文伯(名歌),其事迹記載于《左傳·定公五年》。他的母親敬姜(公父穆伯之妻)以賢德著稱,曾留下“公父訓”等教子典故,成為古代禮教典範。
《公父》是指公伯父,也就是父親的親兄弟。這個詞常用于古代家族稱謂中,用來表示對父親親兄弟的尊稱。
《公父》的部首是父字的“父”,拼音為“fù”,相關的筆畫數為四畫。
《公父》這個詞在古籍中廣泛使用,源自中國古代社會的家族制度和稱謂體系。家族在古代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親屬間的稱謂也經過嚴格區分。
《公父》的繁體字為「公父」。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公父》的古漢字寫法為「公父」。
在古代,人們常常會使用《公父》這個稱謂來稱呼自己父親的親兄弟,例如:“請問公父是否在家?”。
與《公父》相關的組詞有:公伯父、堂叔、伯父。
與《公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公叔(叔父)、堂兄(叔父之子)。這些詞語也是用來表示親屬關系中的稱謂。
與《公父》意思相反的詞語難以準确找到,因為公父作為一個尊稱詞語,沒有具體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