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itated] 心神不安的
側焉徨徨商去留。——龔自珍《尊隱》
心驚不甯貌。《文選·揚雄<甘泉賦>》:“徒徊徊以徨徨兮,魂魄眇眇而昬亂。” 李周翰 注:“徊徨謂心驚,昬亂謂迷惑。言驚其壯麗令魂魄眇然迷惑。” 宋 梅堯臣 《和宋中道見寄》詩:“ 仲尼 生世尚徨徨,豈能強聒争蹌蹌。” 清 龔自珍 《尊隱》:“朝士僝焉偷息,簡焉偷活,側焉徨徨商去留,則山中之歲月定矣。”《再生緣》第四回:“威凜凜,軍官擁護分街路;靜沉沉,黎庶徨徨站兩旁。”
“徨徨”是一個疊詞形式的形容詞,讀音為huáng huáng,主要用于形容心神不甯、猶豫徘徊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徨”的單字釋義(如部首、筆畫等),可參考漢典等工具。
徨徨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指迷茫、猶豫不決、心神不定的狀态。
徨徨的部首是彳(chuò),共有12個筆畫。
徨徨的字源于古代的甲骨文,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字形由彳和皇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一個人在迷茫、迷失的狀态。
繁體字“徘徊”被廣泛使用,特點在于“徘”的右邊加了一個小旁“廾”,增加了一筆。
在古代,徨徨的寫法略有不同。漢字寫法的發展,經曆了簡化的過程。在古代,徨徨的寫法為“彷彷”,表示迷茫的狀态。
1. 他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感到徨徨不定。
2. 她的離開讓我徘徊在迷茫的邊緣。
徨徨可以與一些詞彙組合,形成新詞,如:
1. 徨徨無措:形容在困境中無法決策的狀況。
2. 徨徨不安:形容内心不平靜,心神不定的狀态。
迷茫、彷徨、困惑、躊躇不決。
堅定、果斷、明确、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