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歷”。1.謂延續時間長久。《北史·于謹傳》:“ 蕭氏 保據 江 南,緜歷數紀。” 唐 李商隱 《為侍郎汝南公華州謝加階狀》:“貪叨華顯,緜歷光陰。”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衆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
(2).猶綿延。《北史·崔仲方傳》:“﹝ 隋文帝 ﹞令發丁三萬於 朔方 、 靈武 築 長城 ,東至 黃河 ,西拒 綏州 ,南至 勃出嶺 ,綿歷七百裡。”
“綿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延續時間長久
例如《北史·于謹傳》提到“蕭氏保據江南,綿曆數紀”,指蕭氏政權在江南長久存續。此用法多用于描述曆史、朝代或情感的持久性。
綿延不斷
如《北史·崔仲方傳》中記載隋文帝修築長城“綿曆七百裡”,形容空間或時間上的連續延展。
“綿曆”既強調時間上的長久(如朝代延續),也指空間上的連綿(如地理形态)。其古漢語屬性使其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語境中可靈活用于描述持久性的人、事、物。
綿曆(mián lì)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柔軟而延續的曆史”。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曆史的悠久和溫馨,也可以表示某個人或事物擁有悠久的曆史傳承。
綿曆的部首是纟(纟字心旁)和厲(刀字旁),分别代表絲綢和刀。綿曆一共有9個筆畫。
綿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綿指柔軟細膩的絲綢,曆指曆史的長久延續,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綿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這部古代典籍中,用來形容曆史的悠久和優美。
綿曆的繁體字為「綿曆」。
在古代,綿曆可以寫成「緜歷」的形式。
1. 這座古鎮有着悠久的綿曆,每一座古老的建築都承載着曆史的記憶。
2. 這家老字號企業有着百年的綿曆,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悠久綿曆、絲綢綿曆、曆史綿曆
悠久曆史、漫長曆史
短暫曆史、新生曆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