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滞,滞留。《魏書·皮喜傳》:“卿等不祗詔命,至于今日,徒使兵人稽頓,無事閑停。”
稽頓(jī dù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因拖延、停滞而導緻的耽擱或延誤。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本義
“稽”指停留、延遲(《說文解字》:“稽,留止也”);“頓”意為停頓、困頓。二者結合,表示因受阻或懈怠而停滞不前的狀态。
例:事務稽頓,未能如期完成。
引申義
例:軍情緊急,不容稽頓。
例:旅途稽頓,皆因風雨所阻。
《宋書·武帝紀》:
“糧運稽頓,士卒疲敝。”
(指糧草運輸延誤,士兵疲憊不堪。)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事機稽頓,終至傾覆。”
(強調因拖延時機導緻失敗。)
來源:近代史料叢書《章太炎全集》
詞彙 | 側重含義 | 差異點 |
---|---|---|
稽頓 | 強調停滞的被動性 | 多指客觀阻礙或人為懈怠 |
延誤 | 強調結果上的時間超期 | 更通用,口語化 |
耽擱 | 側重主觀或意外的中斷 | 常用于日常事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稽頓:遲延停滞。多指事務因受阻而延誤。”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6卷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稽:滞留;頓:停頓。稽頓謂遲留困頓。”
來源:1998年版,第589頁
說明: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www.nlc.cn)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平台檢索驗證。
“稽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稽頓”指遲滞、滞留,形容事物或進程停滞不前()。其中“稽”有停留、考核之意,“頓”指停頓、停止,組合後強調因受阻而無法繼續發展()。
詞義解析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發展受阻、事業進程停滞或行動被拖延的狀态。例如《魏書·皮喜傳》中的例句:“徒使兵人稽頓,無事閑停”,即指軍隊行動被延誤()。
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魏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恻切場景朝鬥斥堠出敕叢物摧剉矬小洞精端然發科打趣梵俗繁骛高格寡君龜鼎鬼鬼啾啾恒言涸轍鲋鬟鳳家妓尖端谏署驕色羁旅憬然有悟捄世孔膠叩叩扣算寬典蘭亭序老生靈洞靈香劉郎禮新買告駡市冕冠妙當牛乳蟛螖子撲噜淺熟鋭武儒書掃道麝芬沈抑韬詞天臘天菑亭徼拓都五鬼無射律痫痓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