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滞,滞留。《魏書·皮喜傳》:“卿等不祗詔命,至于今日,徒使兵人稽頓,無事閑停。”
“稽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稽頓”指遲滞、滞留,形容事物或進程停滞不前()。其中“稽”有停留、考核之意,“頓”指停頓、停止,組合後強調因受阻而無法繼續發展()。
詞義解析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發展受阻、事業進程停滞或行動被拖延的狀态。例如《魏書·皮喜傳》中的例句:“徒使兵人稽頓,無事閑停”,即指軍隊行動被延誤()。
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魏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稽頓(jī dù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禾”和“苗”兩個部首,共有11個筆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它指的是在稻田中的苗長得高而穩定。
在繁體字中,稽頓的寫法為「稽頓」。
古代漢字寫法中,稽頓的原始形态是「彳穴鬥」。穴表示土地,鬥表示度量;彳表示人行走或者箭頭,表示稻田;這樣的字形組合下,可以很形象地表示苗長得高而穩定在土地上。
1. 今天稻田裡的稻苗真稽頓,看起來非常健壯。
2. 這塊土地的肥沃使得稻苗長得很稽頓。
稽頓可以與一些詞語進行組合,如:
1. 稽頓不前:指行走時躊躇不前。
2. 稽頓不已:指事物發展停滞不前。
3. 稽頓穩定:指事物在某個狀态下保持穩定。
與稽頓意思接近的詞語有:
1. 穩定:指事物保持穩固不變。
2. 健壯:指生長強盛,充滿活力。
與稽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搖擺:指事物不穩定,來回搖動。
2. 狼藉:指事物混亂不穩定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