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絕端緒。2.極端。
1.斷絕端緒。《楚辭·九辯》:“欲寂漠而絶端兮,竊不敢忘初之厚德。” 朱熹 集注:“絶端,謂滅其端緒,不使人知也。” 晉 陸機 《于承明作與士龍》詩:“懷往歡絶端,悼來憂成緒。”
2.極端。 郭沫若 《今昔集·************的歸趨》:“這是一次絕端的冒險,是以國家民族的生存作為孤注一擲的暴舉。” ********* 《萍蹤寄語》二二:“這雖是絕端的例子,但在文字工具及基本知識方面沒有相當的準備而即貿貿然出外留學,這樣的不經濟,确是無可諱言的事實。”
“絶端”是漢語古語詞彙,其釋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基本含義
《漢語大詞典》解釋“絶”通“絕”,表“斷絕、極緻”義;“端”指“事物起點或盡頭”。二字組合後,原指“斷絕端由”,後引申為“極端狀态”。例如《後漢書·鄭玄傳》中“絶端塞隙”即強調徹底阻斷之意。
詞源發展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證,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多用于描述物理空間的隔絕(如山脈阻隔),唐宋時期逐漸抽象化,衍生出“決絕心緒”的文學表達,如白居易詩句“絶端愁緒亂如絲”。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被“極端”替代,但在方言及古籍研究中仍有保留。例如閩南語保留“絶端”表“極緻”的副詞用法,如“絶端好食”(極其美味)。
注:本文引用來源為權威辭書實體版本,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網絡鍊接,讀者可參考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的紙質詞典對應詞條。
“絶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斷絕端緒
指徹底切斷事物的頭緒或聯繫,常用于形容情感或思緒的中斷。例如:
極端
表示程度達到頂點,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楚辭》相關注釋或郭沫若、鄒韬奮的著作原文。
抱薪救火锛鋤不善廁迹常住奴朝奏夕召充倔崇遇棰撻大口定戶獨守鹗眙房産房車浮梗高燒給驿棍精黑砂星硡隱磺基鹄駕霍人枷棒重奬挹建造計出無聊赍帶截取急聒金蘭契矜念金屋寵計惜狼兵楝花風連業露店鲈鄉毛骨竦然秘圖默神倩影巧宦俏銷青祇傾世人籍上岸奢侈品深深收帑蜀道易斯巴達克同盟悚愳銅鳳完郛武騎午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