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监祠的意思、监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监祠的解释

监察祭祀。 唐 柳宗元 《监祭使壁记》:“礼与敬皆足,而后祭之义行焉。《周礼》祭僕视祭祀有司百官之戒具,诛其不敬者。 汉 以侍御史监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监祠"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其核心含义指监督祭祀事务的官员。该词由"监"(监督、监察)和"祠"(祭祀、祠庙)组合而成,主要存在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官僚体系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与基本职责:

    • 监:本义为监察、监督,引申为负责管理、督察某项事务的官职。
    • 祠:指祭祀、祠庙活动。古代国家极其重视祭祀天地、祖先、山川、神灵等礼仪,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
    • 监祠:合指专门负责监督、管理祭祀礼仪及相关事务的官员。其职责包括确保祭祀仪式的程序、祭品、乐舞等符合礼制规定,维持祭祀现场的秩序与庄重。
  2. 历史沿革与具体设置:

    • 该官职在唐代较为明确,隶属于中央机构太常寺。太常寺是掌管国家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务的最高机构。
    • 据《唐六典》等史料记载,唐代太常寺设有"监祠"一职,品级为从七品下或正八品上(不同时期可能有调整),是具体执行祭祀事务监督的中低级官员。
    • 其具体职责可能包括:督察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如祭器、祭品的陈设),监督祭祀过程中的礼仪执行,纠察参与祭祀人员的仪容举止等,确保整个祭祀活动符合典章制度,庄严肃穆。
  3. 与相关官职的区别:

    • 监祠不同于主持祭祀的太祝、奉礼郎等礼仪官,后者主要负责具体的礼仪操作(如读祝文、引导行礼等)。
    • 监祠也不同于掌管祠庙日常事务的祠部郎官(属礼部)或地方上的祠祀令/丞,其职责更侧重于祭祀活动进行时的现场监督与纠察,具有临时的、执行层面的特点。
  4. 演变与后世情况:

    • 宋代官制虽承唐制,但"监祠"作为特定官职名称的记载相对较少,其职能可能被并入其他官职(如太常寺的某些属官或礼仪使的下属)或由更高级别的官员临时指派监督。
    • 明清时期,随着官制变化,专门的"监祠"官职名称基本消失,其监督祭祀的职能通常由礼部官员、太常寺卿或少卿等高级官员亲自负责,或由其属官分担。

"监祠"是中国古代(尤以唐代为典型)设置的一种官职,特指在中央祭祀机构(太常寺)中负责监督、纠察祭祀礼仪活动具体执行过程的中低级官员。其核心职责是确保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严格遵循礼制规范,体现古代对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

参考资料:

  1. 李林甫 等 撰,陈仲夫 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卷第十四 太常寺)
  2. 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相关职官部分)
  3. 吴丽娱:《唐代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涉及唐代祭祀制度与职官)

网络扩展解释

“监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监察祭祀活动,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1. 汉代起源:汉代由“侍御史”负责监祠,即监督祭祀礼仪的执行。
  2. 唐代延续:柳宗元在《监祭使壁记》中记载:“礼与敬皆足,而后祭之义行焉”,强调监祠对维护祭祀庄重性的作用。
  3. 《周礼》渊源:职能可追溯至《周礼》中“祭僕”一职,负责监督百官祭祀前的准备与行为规范。

三、文学中的引用

该词曾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例如:


四、现代应用

“监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制、官职或文献考据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监祭使壁记》等古籍或权威辞书(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暗书邦宰班张禀食嬖奴菜户谗讥存思当仁飞捷凤凰竹凤尾蕉丰溢柜橱降跽娇的的筋疲力尽金刃掘尾钧天奏可嗔口齿枯骨之余括目相待鲁钝落水账曼衍鱼龙满园春色门功明目达聪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谋宪慕仰配所披览乾罢嵌合情绪清暎起前饶盈入馆嫂夫人山凹上货赡文少尉圣辙十月怀胎瘦石双全殊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桐鱼吐番往化威教无措享受